梦寄天龙山——天龙山游记 作者:苗志崇 时间:2013-11-29 次数:272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梦里,我伫立天龙之巅,四下云海苍茫,无边无际,漫漫雾霭中依稀踊跃着山的脊骨,在飘渺中夭矫舞动,仿佛就是历史长河中隐约浮现的一个个不屈生命,让人震撼、难忘,又不可琢磨。
  不到七点,醒了,窗外天色阴沉,蒙昧依旧。想到即将开始的行程,迷迷糊糊的大脑豁然晴朗。天龙山,无数次地看过关于她的图片和文字,林海、古建、石窟、怪坡……说来惭愧,作为一个山西人的我,不要说和天龙山亲密接触,甚至连一次偶然的路过都没有。虽然与之近在咫尺,每次经过山口时也会自然而然地想上一想,哦,这是往天龙山的路!来不及细想一想,天龙山便在身后了。
  终于,单位的华仔约我外出采风,去哪儿好呢,脱口而出便是——“天龙山”。这会是一次历史与自然荟萃,神秘共美景偕行的远足么?晚上特意百度了一下,从魏晋南北朝到宋朝年间,数百年来朝代更迭,始终不变的是历代统治者们对这块大山的热情,建寺庙、凿石窟、做法事……佛教、道教、释家、儒家……惊人地聚合在一起,对比一下山脚下的晋祠,虽则年代久远,却只是一个交通便利的家庙而已。
  早上八点半,骑友六人组集合,带着相机、干粮,沿着八一路直奔牛家口。这条路是清徐老驴们惯常的骑行线路,却让队伍中包括华仔在内的两个新驴雀跃不已,清新的空气,干净的路面,初现萧瑟而迷人的田野。华仔甚至夸张地想买台新山地车。这就是骑行的迷人之处吧,比囚笼般的燃油工具更接近自然,比安步当车的徒步更优雅自由。头上微风拂面,轮下落叶翻飞,不到四十分钟,便来到了山口。在护林员的小屋里填写了登记信息,天龙之行正式揭幕。
  山路弯弯,却是极好走的,沿着柏油路缓缓盘旋而上,身体运动的能量和着天上的日头一起热烈起来,同伴们减衣敞怀,释放重重包裹的束缚,汗水浸湿了背心,身上是一种脱胎换骨般的乐趣,距离天龙寺还早,身心却已经随着海拔的增高渐渐纯净。脚下踏动的频率扩展着我们登高望远的视线,骑行了两个多小时之后,我们一行六人结束了低头朝拜一般的攀登,跨上山脊起伏的曲线。没有崎岖危岩,不必“以手抚膺坐长叹”,没有坎坷难行,更谈不上“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临行前奢望“迷路”的浪漫幻想算是破产了。不过,却可以极致张扬地呐喊着听取山野的回音,肆无忌惮地用镜头和目光搜索大自然的每一个瞬间,这是大自然为每一位行者的慷慨馈赠。
  意外地,路上路旁络绎不绝满是冬季造林的人们,看不到传说中的野兔野鸡,只有星罗密布的鱼鳞坑挤满了山坡,大罐子的水车往来不断。没有想象中的荒芜苍凉,没有丝毫曲径通幽的神秘感,路人不时地与我们攀谈,问从所来,意欲何为?庄重冷落的昔日圣地,换做了今朝热闹喧嚣的人间。不是想象中的味道,倒也算意外的收获,荒郊野岭,重重山峦,一副副温和的笑脸,热情好奇的交谈,是都市丛林里领略不到的别样风情。
  中午十二点,我们来到了一个三叉路口。骑友遥遥指点江山,这条路通向哪儿,那条路去向何处?天龙寺已近在咫尺,却忽然没有了去瞻仰的兴味。或许这一路喧嚣的心境已不适合亲佛近道,或许是想为下次故地重游留一点期盼的念头。我们顺着一条不知名的路转入归途。
  登高临下,午间的山风丝丝透入衣襟,吹进汗水浸湿的内衣,寒凉彻骨,赶紧停下来,解开衣领原地跑跳几圈,逗得伙伴们哈哈大笑。临近山下,道路竟意外的熟悉,居然是曾来过两次的店头古堡。一路风驰电掣,三四个钟头上山,下山只不到一个小时,就进入了晋祠公园。草地上铺开防潮垫,拿出驮包里的各种食物,席地而坐,举起酒瓶,小酌一杯,午后暖风细细,阳光和熙。回想起大半天的旅途,山情野趣,回味无穷。只是稍随意了些,少了些解读,多了点浮躁。
  晚饭在晋王岭下一个不知名的杂割店,虽然刚吃了不久,美味的杂割汤还是让人食指大动,吃了一碗又一碗。正吃得汗流浃背,听见同行的范爷向伙伴们介绍说,这家店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而杂割的历史更长,看他眉飞色舞地讲解着这家杂割的独特做工、传承技艺……碗里雾气蒸腾,氤氲了我的眼眸,店里灯光昏暗,影影重重,有一种穿越的恍惚,似乎又回到了昨夜的梦境里,渺小的我站在山巅,脚下是层层叠叠累积起来雄浑的山体,雾气飘渺中忽隐忽现,亦真亦幻……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