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山楂树之恋》 作者:李小娟 时间:2013-11-20 次数:169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看完电影《山楂树之恋》,泪水滂沱,是一种心被掏空的难受。多惋惜老三的死,多恨那个编剧,为什么要靠赚取观众的眼泪来赢得票房?
  那样朴素、无私的爱,让人感动于分分秒秒。同样演绎爱情,与美国大片《泰坦尼克》相比,仿佛更清新,更雅致。尤其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被一致刷红,一举一动都是历史的精美沉淀;再加上随口而来的毛主席语录,恰到好处地托衬了剧中主人公爱情的纯真与不易。而那棵美丽的开红花的山楂树,作为整部电影的一条明线,一开始就给人留下了奇特别样的印象,“它的花朵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这在当时被人们深信不疑的时代语言,在现代人眼里却显得可疑荒谬,甚至让人隐约感觉这是一个悲情的伏笔。
  电影对主人公老三的刻画更不必说。高大、帅气、朴实、率真、痴情、大胆、痴情……在那个灵魂被奴化和禁锢的时代,他无疑是一个典型的完美形象。为了尽可能逼真地刻画老三,电影是那么地惜时如金,不少地方甚至用字幕一闪带过。因为导演知道,老三越是好,他的死便越是悲,观众的情绪便越容易控制。正是他抓住了人们的泪点,在一个极度痛心的高潮中,电影缓缓落幕,空留观众在巨大的悲痛惯性中持续滑行,难以收脚。
  痛定思痛。由痛生恨。相信大多数的人在看完《山楂树之恋》后,都像我一样,在内心愤恨不已,是谁夺走了老三的生命?他那么好,那么年轻,是谁那么残忍?如果你说是白血病,或者是造化弄人,这便是归于宿命,也无需再往下去恨什么。那么,这部电影便没有真正抓人的艺术效果。
  但是,对于导演来说,他应该赋予自己的电影一个灵魂,一个贯穿始终,让人经久回味,值得咀嚼的东西。爱什么,恨什么,电影中早有铺垫,恨那些人为的过失,甚至时代的浮夸。而《山楂树之恋》中似乎这一点不大明显。也许只有细心的人才会进一步去思考
  老三的死因。那么是否存在这样的链条:勘探队——矿物质辐射——白血病——瞒报,这样,我们便找到了痛恨的根源,也为之前的“山楂树开红花”这一奇特现象找到了科学合理的解释。正是因为某种矿物质的辐射,才会导致山楂树基因变异,使它开出了红花。
  如果编剧导演能将这条线划得再清晰一些,或许这部电影会更深刻,或许真可以与国际大片一较高下。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