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字 作者: 时间:2013-11-17 次数:691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避【避】(bì)
  “避”,会意兼形声字,从辵,从辟兼声。“避”从“辵”表示与人的行为动作有关,“辟”为法度、法律之意。“辵”“辟”为“避”,表示言论、行为尽量避开有违法度的事,以免受到法律的制裁。《说文·辵部》:“避,回也。”本义为躲开、回避,如逃避、躲避。“避”从辵,从辟,又指为求自保而尽量回避与之相关的事情,表示防止之意。
  “辟”又可分别视为“劈”、“僻”的省字:“劈”为用刀斧等工具破开;“僻”为偏僻、僻静。“避”是因为存在某种祸患或隐患而离去,故“避”是躲“劈”中之“刀”而“走”,以“辵”代“刀”,表示走脱、离开。通常偏僻、偏远的地方不易被人发现,为逃避、躲避的好去处。
  《仓颉篇》:“避,去也。”此“去”为离去。《孙子·虚实》:“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用兵打仗与水性相同,水的运行是回避高处,趋于低处,用兵的原则是避开敌人强劲坚实的地方,去攻打他疏于防范的地方。《孙子兵法·军争》中有“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说法,意思是要避开敌人凶猛的气势,等敌人疲劳退却的时候再发动进攻。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避开对自己有害的东西,是为了防止受到伤害。由此“避”引申为防止。古代社会礼仪制度非常繁琐,有一种现象叫做“避讳”,指的是君王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在说话时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的字做替代,分别叫做“国讳”和“家讳”。
  “避”是一种处世技巧,也是一种人生策略。“避而不谈”指机智地、不采用正面拒绝的办法回避。古代许多名士看不惯腐朽的社会,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但只凭个人的能力又无法改变现实,所以只好采取“避世”的方法来“独善其身”。
  有时为了顾全大局,也会采取“避”的方法。战国时候蔺相如出使秦国,完璧归赵,又在渑池会上使赵王免受暗算。为了奖励他的汗马功劳,赵王封他为丞相。老将廉颇不服,屡次挑衅,而蔺相如一看见廉颇就“引车蔽匿”。别人以为蔺相如胆小怕事,而蔺相如却说“我面对暴戾的秦王,尚敢当面叱责,难道还会害怕廉将军吗?只是因为我看到强秦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二人。如果我们两虎相争,势必不能共存,我处处忍让,是为了我们国家的利益啊。”廉颇听后幡然悔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就是著名的“将相和”的故事。蔺相如的“避”是把国家大局放在私人恩怨之上,其境界要比独善其身的避隐更高一筹。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