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用兵孙承宗 作者:武利国 时间:2013-11-17 次数:158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定国以武,兴国以文,一个国家离不开武将,也离不开文人,两者绝不可倒置,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明朝严重的重文轻武,中、后期更是以文人压制、领导、甚至代替武人。像吴三桂这个角色就出生在军人世家,本人又是武举出生,不管世人怎样质疑他的人品,他绝对堪称文韬武略皆备,但这样文武兼备的官员在明末是凤毛麟角,晚明政治一直控制文人手里。孙承宗,这是一个坚决抗清,非常有气节的人物,但这并不代表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
  孙承宗(1563年一1638年),东阁大学士、战略家(本人存疑)、军事家(本人存疑),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今河北)汉族人。孙承宗十六岁就中了秀才,先后在一些朝庭官员家里做家庭教师,由此接触到了官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中进士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入翰林十年。后进入詹事府做事,辅导当时的皇太子朱常洛学习,就是后来的明光宗(崇祯帝的父亲)。明光宗继位仅一个月就喝红丸(所谓的仙丹)死了,十六岁的明熹宗朱由校(崇祯的哥哥)继位,孙承宗又做了熹宗的老师,由此进入晚明政治中心。孙承宗这时候已经五十九岁了,按说孙承宗应该退下来清闲几年,回家享享儿孙之乐。可教了一辈子书,想想自己活了一辈子也没干出几件大事来,心一横,从政吧,反正皇帝是咱学生,这个太方便了,从政就从政吧,可他偏还要做战场的一线总指挥,兵部尚书兼辽东经略,人生大跳跃,从文官一下子变武官了,五十九岁跳槽,从帝师到兵马大元帅瞬间乾坤大挪移,完成了人生亮丽的转身,如此潇洒古今恐怕无第二人了。
  孙承宗一上台,大力改革,大胆起用了袁崇焕(之前是知县)、孙元化、鹿善继、茅元仪等人,后来袁崇焕名声最大,和孙承宗一样都是从文官跳槽过来的,以前也没有从军研武的经历。然后,袁崇焕就去辽东考察,据说是一个人去的,转了一圈发现了宁远城(山海关外200里)的”价值”,就报告了孙承宗。孙承宗就决定守宁远了,派祖大寿负责修补全城。袁崇焕和孙承宗都挺出色的,一个是一个人考察了一圈,就构造了一幅军事宏图,另一个感觉行,直接开工,雷历风行啊,办事效率比清(后金)高得多,清(后金)一逢什么大事,一家子还有智囊集团七嘴八舌,那个乱呀。
  孙承宗计划山海关外以宁远为重点,修复大城九座,堡四十五座,垦地四百里,屯田五千顷。屯田养兵这种事很多了,但是在交战前线屯田,倒真是罕见。孙承宗到任不久,就令祖大寿筑城,祖大寿认为朝廷绝不会守宁远,所以拖拖拉拉,到期只修了十分之一,而且质量低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豆腐渣工程。袁崇焕来了一看,对祖大寿批评了一通,制订高度、宽度、强度,令祖大寿重修。祖大寿出身于军人家族、在辽东战斗多年,他都不相信皇帝会搞这么个工程,令祖大寿没有想到的是不仅这个工程建起来了,而且他后来会因为这个工程,就像鸟被关在笼子里一样,内无粮草,外援难救,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无奈两次降清(第一次为诈降),那个时候他一定会想到这个牢房是自己亲手建造的,至于心里有没有因此诅骂过孙承宗和袁崇焕,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至此,关外开始了规模浩荡的大兴土木,关宁军由五万增加到14万,花费了巨大的财力与兵力,却至明亡也没有发动过一次主动出击的战争。明朝若想在辽东与清(后金)争夺利益,则必须野战,驻扎在城池里一定会被,“围点打援”。如依王在晋策略,加固、防守山海关,那么省下来的兵源则可加固其它城池,修筑、维护关外城池省下的开支可用于减轻农民税赋,避战可以专心对付农民军,山海关的防御性是没有人怀疑的,在冷兵器时代从未被攻破过。
  孙承宗还乡后,在75岁高龄率家人及全城乡民勇敢地抗击入塞的清军,被俘后誓死不降,被缢而死,家人俱遭不幸,也算是一门忠烈了。据史书记载:奴酉原非须臾忘战者,蛰伏三年,或者闻重臣出关,调天下之精锐,认为应援,未测我虚实,不敢轻发边。”读到此,不禁哑然一笑,如果奴尔哈赤真的怕了,那就不会在宁远一线刚刚建立起后的第二年来犯了,奴尔哈赤雄才武略,如果他出击过早,明军将建不起宁锦防线,必将退守山海关,依据天险,将求战不得,他岂能不知?此事正是你有你的打算,他有他的想法。兵不厌诈,围点打援这个策略应该在明朝修筑城池时就提上后金的议事日程了。孙承宗,正是:二朝帝王师,原本一书生。疆场谋略时,兵书未曾读。生逢亡国时,抗清也忠义。坐镇辽东事,何曾分君忧?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