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楼底下大门院 作者:张仲杰 时间:2013-11-06 次数:163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有幸住进了县城西关市楼底下的大门院。在这个传统的大杂院里,住了七家八户三十四五口。所谓“七家八户”是因为有一家儿子娶了媳妇,又增加了一户。这三十四五口嘛,是说除了常住人口,还有在外流动的。在这个温馨的大院里,是门对门,户挨户,亲亲热热一家人。一人有事大家办,一家有事众人帮。在当地传为佳话,至今仍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在南房里住着的是一位在县棉麻社工作过的老大娘,她的名字人们都不好意思叫出,所有大人都尊称她为“玉儿婶婶”,小孩则亲切地围在她身边喊作“玉儿奶奶”。她辛劳一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成了全院人们的当然顾问。谁家的孩子发烧了,或是吃下饭不消化了,该吃什么药了,还是该怎么处置了,听上她的话便可迎刃而解。有的孩子身上长了小豆子,分不清是出水痘还是出疹子了,去找“玉儿婶婶”便可泾渭分明了。至于仲秋节如何打月饼呀,过年如何蒸糕呀,端午节如何包粽子呀,“玉儿婶婶”一指点,绝对没错。有的年轻女人,不会裁剪衣服,“玉儿婶婶”自然会给裁出合心思的样式来。特别是不会用布条条盘制中式衣服上的钮扣,“玉儿婶婶”就一招一式地教给,直到学会为止。
  一家有事全院相帮蔚然成风。有一年腊月的一天,一位在粮食局加工厂工作的同志半夜发病了,全院的几位男同志闻风而动,借来了平车,拉上直奔医院,陪同医生及时抢救,自始至终。又是一个年夕夜,有一位邻居患重感冒,全院的青壮年轮流值班陪护在医院,直至痊愈出院。院里还有两个人学会了肌肉注射的医术,举凡有人偶患小疾,不出院子就能得到及时治疗。大家戏称“小病不出院”。
  有一位在工厂工作的同志会木工,全院人的木制家具的维修他是当仁不让。那年月,时尚自己打家具,他利用业余时间,给人们制做家具分文不取,受到大家的称赞。如果有谁的自行车坏了,自会有“高手”过来,自动为你修理,既省钱又方便。至于谁家做了稀罕的吃食,更是全院人的口福。
  那年月,人们的经济条件不好,有一家买了个九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他的家就成了全院人的俱乐部。每逢夜幕降临,全院的大人小孩就聚集在一起高高兴兴地观看文艺节目。这个家里的大爷、大娘便以茶水、小食品招待,真是欢欢乐乐一家人。
  那年月,“读书无用论”充斥世界,但我们这个文明成风的院子里,孩子们勤学好问都很上进,每到放学回家以后,都能安心在家认真学习,从不惹事生非。遇到学习上有了难题,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况且,院子里就有两位同志从事教育工作,那更是当然的辅导老师。我们院子里的孩子们有了学习上的难题,都能及时得到解决。
  在勤俭朴实的家风教育下,人人爱学习也爱劳动。有三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子,自动地组织起来,承担起了繁琐的家务劳动,买粮、买菜、打煤糕、挑水,都是三个人互帮互助。但凡水缸里没水了,她们就一齐挑起水桶,去到井上挑水,被街坊称为“大门院里的铁姑娘”。在那个年代是最具权威性的荣誉呀!
  春节来临了,全院人剪窗花呀,写对联呀,糊灯笼呀,蒸馍馍呀,捏年糕呀,一派节日的景象,满院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好不乐哉!
  几十年过去了,大门院里的人,虽然各有新居,但还不时地互相联系,互通消息,这邻里深情,永志不忘。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