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繁体为“寶”,异体为“寳”。会意字,从宀,从玉,从缶,从貝。
“宀”为房间、覆盖,表示深藏、收藏;“玉”为美石,古时归王者所有,是王者腰间所佩之物,并非常人所能拥有,属珍贵的物品;“缶”的本义是瓦器,为圆腹小口有盖的盛器,秦时还指一种瓦制的乐器;“貝”为贝壳,古代曾作为货币流通,代表价值、财富。“宀”、“玉”、“缶”、“貝”合而为“寶”,可理解为家内藏有珍贵之物,即宝物、珍宝,俗称宝贝。
“寶”通常深藏不露,稀有难求,如玉石一般精美,无论是谁得到后均会善加珍藏,故从“宀”。古人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常佩戴在身上以比君子;又因玉石是藏于深山的珍稀之物,人们得到后便视若珍宝,故从玉。“缶”由土壤烧制,本是极普通的物品,但它可以演奏动听的乐曲,“寶”从“缶”说明珍宝除本身的价值之外,还有附加的人文价值,便如玉之有五德、缶之能奏曲。“寶”从“貝”表示珍宝具有很高的价值。异体字“寳”从珎,“珎”为“珍”的异体字,是珍贵、精美、难得、珍爱,表示“寳”是价值贵重、品质精美、稀有难求、被人爱惜珍藏的东西。简化字“宝”为家中藏玉、家中有玉,亦是宝贝、珍宝的意思。
“宝”的本义指珍宝。《说文·宀部》:“寶,珍也。”“宝冕”即宝冠,是用宝石装饰的帽子;“珠宝”指珍珠宝石一类的贵重物品,多用做装饰;“珠光宝气”指珠宝闪耀着光采,形容装饰华贵。《山海经》:“玉石珍瑰之器,金膏烛银之宝。”玉通透滑润,玉石的开采及玉器的加工、雕琢等过程非常复杂,因此成为人们珍爱的宝物,并将“宝”作为玉器的总称。《公羊传·庄公六年》:“冬,齐人来归卫宝。”意思是说冬天时,齐国人就来归还卫国的玉器。
古代天子诸侯以圭璧为符信,泛称宝,故“宝”也特指印信、符玺。“宝札”指玺书,是古代以印章封记的文书、私人书信;“宝符”指朝廷用作信物的符节。由此扩展,“宝”亦作敬称:可称与帝王或神仙有关的事物,如“宝字”指帝王、神仙所写的字;“宝位”指帝位;也可敬称与佛教、道教有关的事物,如“宝忏”是僧道祝祷时念诵的经文;“宝诀”指道教修炼的秘诀。
“宝”还特指与佛教有关的事物。“宝塔”指佛教徒所建用以藏佛舍利的塔,因装饰有佛教七宝,故称宝塔。“宝鼎”指香炉。佛教有“三宝”之说,指的是佛、法、僧;还有“七宝”之说,指的是金、银、琥珀、珊瑚、砗磲、琉璃、玛瑙。佛家认为,七宝蓄纳了佛家净土的光明与智慧,蕴藏着深刻的内涵,是珠宝中的灵物,故得三宝而国泰,得七宝而民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