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化*生活总第4276期 >2025-05-26编印

笔墨失魂的丑书照见精神的空洞
刊发日期:2025-05-2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水歌儿
   书房案头的宣纸上,墨迹未干的《兰亭序》摹本还泛着墨香。笔尖游走处,仿佛能触摸到东晋文人曲水流觞时的风雅与从容。这方承载着千年文明的黑白世界,正在当代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那些扭曲变形的“吼书”、凌空飞洒的“射墨”,将原本庄重的书法艺术异化为荒诞的行为表演。当毛笔不再书写灵魂,当宣纸沦为欲望的画布,这场笔墨乱象背后,折射的是整个时代精神世界的失守。
   传统书法从来不是单纯的笔墨游戏。王羲之在会稽山阴写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时,笔尖流淌的是魏晋名士对生命的哲思;颜真卿挥毫《祭侄文稿》,悲愤之情化作满纸枯笔,成就了“天下第二行书”的千古绝唱。这些传世之作,无一不是书家精神世界的具象化呈现。古人练字,讲究“池水尽墨”的苦功,赵孟頫日书万字仍觉不足,文徵明八十九岁坚持临帖。这种对艺术近乎虔诚的敬畏,源自“书如其人”的文化认知——笔墨间流淌的不仅是线条,更是书写者的品格与修养。
   反观当下的书法江湖,早已乱象丛生。有人将毛笔绑在竹竿上肆意挥洒,美其名曰“创新”;有人在宣纸上翻滚腾挪,声称突破传统。这些所谓的“艺术创作”,实则是对书法精神的亵渎。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反传统的风潮背后,隐藏着深刻的价值危机:当书法沦为吸引眼球的工具,当艺术创作变成流量变现的手段,传统文化中“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价值排序被彻底颠覆。那些打着创新旗号的丑书作者,或许能在网络上博得一时关注,却永远无法在书法史上留下真正的印记。
   这种文化乱象的根源,在于传统价值体系的崩塌。古人临帖,不仅是技法的传承,更是通过笔墨与先贤对话,在“与古为徒”中完成精神的洗礼。而今天,历史虚无主义盛行,有人宣称“超越古人”,却连基本的笔法结构都未掌握;有人追求“个性表达”,却不知真正的艺术个性必须建立在深厚的传统根基之上。这种浮躁与狂妄,恰似《礼记》中所言“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终将导致文化传承的断裂。
   要拯救书法艺术,更要拯救被物质主义裹挟的精神世界。日本将传统手工艺人尊为“人间国宝”,给予极高的社会礼遇;韩国在中小学教育中强化书法训练,培养国民的文化认同感。这些做法都值得借鉴。我们需要重建“敬惜字纸”的文化信仰,让书法回归修身养性的本质;需要建立科学的艺术评价体系,区分真正的创新与哗众取宠;更需要从基础教育入手,培养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新一代。
   暮色中的书房,砚台里的墨汁渐渐凝固。望着墙上挂着的《寒食帖》拓片,苏东坡“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的诗句仿佛穿越时空,诉说着文人墨客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真正的书法艺术,应该是这样浸润心灵的存在,而不是博人眼球的闹剧。当我们重拾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当书法重新成为精神世界的寄托,那些被丑书污染的笔墨,终将回归其应有的纯净与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