啜希忱
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中武松景阳冈打虎的情节,被作者描写得有声有色、脍炙人口。武松打虎的故事也多次被搬上舞台和银幕,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传说。不过,这毕竟是小说情节,未必真实。然而,历史上发生在我县的丁占鳌打虎事件,却是真实存在的,只是鲜为人知。
据清光绪七年的《清源乡志》第十六卷记载:“嘉庆二十五年,虎至乔武村,人击毙之。”
相传,过去清源、交城的西山一带森林茂密,绿树成荫,常有豺狼虎豹出没。每年秋末冬初,在西山放牧的羊群下山回村时,常有虎狼尾随,潜藏在边山一带,残害人畜。嘉庆二十五年初冬,清源西山有一猛虎随羊群下山,藏匿于边山的山洼或杂草灌木丛中,早晚跃出袭击过往行人,村内的牛羊牲畜也常被叼食。此后,这只老虎又流窜到拔奎、新堡、乔武一带,使得十几里内的村民提心吊胆、惊恐不安。家家转移牲畜,白天出门干活也只能成群结队,每天不等太阳落山就紧闭门户,不敢外出。
这时,新堡村有个叫丁占鳌的村民,不忍心看着乡亲们整日担惊受怕,便自告奋勇,决心打虎为民除害。他准备好火枪、弹药、大刀、长矛等武器,又召集村里十几个胆大的年轻人,组成了一支打虎队伍,每天探查老虎的行踪。
有一天,丁占鳌听说有人在乔武村发现老虎又吃了村民的猪羊,便和打虎队的青年们拿上火枪、大刀、长矛、钢叉等武器,向乔武村出发。他们根据村民提供的线索,在村外的一个打谷场上发现了一滴滴血迹,怀疑老虎躲藏在场地的茅草屋内,于是各自选好有利地势,等待时机出击。
等了好长时间,都不见动静,丁占鳌向小草屋扔去一块石头试探虚实,只听见草屋内传出一声老虎的吼叫。老虎忌惮外面人多,只敢吼叫,不敢出来。丁占鳌让众人埋伏好,不要出声,只等老虎出来再瞅准目标开枪。从早晨一直等到黄昏,老虎还是不出来,乔武村的村民悄悄地给丁占鳌他们送来熟鸡蛋和煎饼充饥。
眼看天色已晚,大家还是没有办法。正在这时,从打谷场草屋旁的小路上走来一个人,嘴里哼着秧歌小调。大家认出这是本村的一个钉鞋匠,他在外干完活儿正要回家。茅草屋里的老虎一天没吃东西,肚子饿得慌,听见外面有人,猛地从草屋窜出,大吼一声向鞋匠扑去。鞋匠吓得撒腿就跑。丁占鳌想开枪,又怕误伤鞋匠,几次瞄准都没敢扣动扳机。眼看老虎就要扑到鞋匠身上,慌乱中丁占鳌只好开了一枪。这一枪虽然没有打中老虎,却给鞋匠争取了逃生机会。鞋匠连滚带爬,躲到了路旁的几株大枣树后。
受了惊的老虎听到枪声先是一愣,随后大吼一声,凌空跃起,再次向鞋匠猛扑过去。鞋匠急忙一躲,老虎扑空,正好卡在一棵大枣树的树杈中间。由于老虎身体笨重,扑力又猛,一时挣扎不出来。丁占鳌见此情形,一声令下,众人跟着他一起冲向老虎,有的用刀砍,有的用叉刺,终于将这只残害人畜的猛兽打死了。村民们欢呼雀跃,而钉鞋匠则被吓得瘫倒在地上。
后人为纪念丁占鳌打虎的功绩,编成一句顺口溜:“嘉庆二十五,老虎到乔武,钉鞋的做游子,丁占鳌来打虎……”这句顺口溜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