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化*生活总第4273期 >2025-05-19编印

趣说清徐话“吃婆姨”
刊发日期:2025-05-1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彭庆东
   儿时邻居大伯是清徐人,我跟他学说的清徐话一箩筐,可影响最深的只有一句婚礼俗词——“吃婆姨”。
   太原人迎娶新娘进门的仪式用官话说,叫作娶媳妇,可唯有清徐人叫作“吃婆姨”。“吃”的字面意思多是吃饭、吃菜、吃水、吃东西,甚至吃掉什么,“吃婆姨”听来有些费解,可就是这一个“吃”字,把婚事的热闹气氛烘托到了极致,“火塌(叫绝)”了清徐人娶媳妇的隆重仪式。
   婆姨,清徐方言读波姨。俗话说,“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且“婆”“姨”两字在某些语境中兼有长辈之尊的含义,故婆姨就有尊称之敬。据说婆姨一词来源于佛教,佛教称女居士为“优婆夷”。佛教盛行时,家家女居士,很多人的老婆都能称作“优婆夷”,后来略为“婆夷”。随着“婆夷”这个称呼的宗教意思越来越淡,人们在书写时便添了个“女”字旁,成了婆姨。唐代称老年女人为“老婆”,宋代把妻子叫作“老婆”,都是从“优婆夷”演化而来。一个过日子的婆姨应该具备善良温柔、吃苦耐劳的品质,而“吃”字在当地还有一种依靠、依赖的意思,如“吃瓦片儿”,即指依靠出租房子生活,“吃”上这样优秀的婆姨,表达了男人“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企盼,而这句俗话也是把“老婆”摆在了第一位,所以“吃婆姨”一词凸显了二人世界里婆姨的主导地位。
   到了婚礼正日子的中午,“吃婆姨”就开始了。人们喜气洋洋,说说笑笑,这“吃”的场面都缘于主人的“锅舍”(家)里添了一位婆姨,所以叫作“吃婆姨”。一个“吃”字鲜活在了事宴上,鲜活在了“洞房花烛夜”的惬意浪漫中。
   或许有人说,“吃婆姨”是对妇女之不敬。其实不然,恰恰是把婆姨抬到了婚礼仪式的顶峰,一对新人是婚礼上的主角,而新娘又是主角中的主角,所以不说“吃新郎”而要说成“吃婆姨”。“吃”字,由“口”与“乞”相构,其字形恰如以口相求,蕴含“用口乞求、乞讨”之意。在婚礼这一人生盛事中,无论家境如何殷实,抑或是男子本领何等高强,于这一日,皆需虔心恳请女子许以终身。如此想来,多数地区所讲的官话“讨老婆”,追根溯源,或许正是从“吃”字的本义衍生而来。“吃婆姨”一词,承载着清徐人记忆深处的乡愁暖意,它既是新生命孕育的开端,更是一场充满温情的欢聚、一曲动人的旋律、一幅鲜活的生活画卷,承载着男人们年少时对美好婚姻最质朴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