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1
王晓媛
读书与生活交融,会碰撞出怎样的意境与情怀?此刻,我独坐家中,望着书架、书柜和写字台上一摞摞、一本本的书籍,还有正在阅读的最新一期《特别关注》杂志,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自我记事起,书籍就走进了我的生活,陪伴我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儿时因脑瘫致残,我无法站立行走,也被疾病剥夺了自由玩耍的权利。床头满满一纸箱的连环画小人书,成了我童年最亲密的玩伴。白天,我或躺在床上,或坐在小桌旁,一本本地翻阅,那黑白与彩色交织的插图,驱散了我内心的孤寂;夜晚,我依偎在爸妈怀中,他们手捧小人书,对着图画下的小字,声情并茂地朗读。我一边听着故事,一边假装认真地看着文字,努力记住每一幅画下的每一个字。第二天清晨,我又会依偎在爸妈身边,重新翻开那些小人书,看着连环画,复述出书中的故事。每当这时,爸妈脸上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那时,我的心中便有了一个梦想:我要上学,努力学习,认识更多的字,不仅能自己读书,还要给爸妈讲故事。
上幼儿园后,每当课间,小朋友们在教室、院子、操场上追逐嬉戏,我却只能静静地坐在小凳上,埋头于小桌,沉浸在小人书的世界里。一本本图文并茂的连环画,带我走进了爱憎分明的童话王国、蕴含哲理的寓言天地。比如,兔妈妈带着兔宝宝采蘑菇,活泼的小白兔采到巨大蘑菇后,担心被伙伴分享,独自扛着走进森林,却遭遇大灰狼。幸好妈妈和兄弟姐妹及时赶到打死大灰狼,小白兔才逃过一劫;还有小孔融把大梨让给爸爸妈妈和哥哥姐姐,自己吃最小的梨。这些故事蕴含的人生哲理深深影响了我:人无法脱离群体而孤立存在,个体的力量是渺小的;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是一个群体,在其中我们要懂得谦让,做到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只有学会与人分享快乐,才能在困难时得到他人分担痛苦。
进入小学后,随着识字量的增加,我开始独立阅读课外书籍。《365夜故事》里“摇钱树”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朴素而永恒的道理——人人都有两棵“摇钱树”,那就是我们的双手,幸福生活需要靠双手辛勤劳动来创造。《格林童话》中“白雪公主”的故事也让我懂得,虽然美丽的容貌能给人留下好印象,但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只有拥有美好的心灵,才能收获一生的幸福与安宁。每读完一个故事,我都会牢记于心,融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给爸爸妈妈听。看到他们全神贯注倾听时脸上露出的欣慰笑容,我便觉得无比开心,深切体会到上学、学习、识字的美好,更感受到读书的无穷乐趣。
《连环画报》《中国少年报》《小学生报》《少年文艺》《儿童文学》《青少年日记》《中国残疾人》,以及《安徒生童话》《我的生活故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书报刊,陪伴我走过漫长岁月。它们不仅填满了一节节独坐教室的体育课、一个个无所事事的周末,还温暖了无数个漫长孤寂的寒暑假。这些书报如同春雨,悄然滋润着我的心灵,塑造着我的精神世界。
美国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在《我的生活故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展现的自强不息精神,成为鼓舞我前行的力量。她以顽强的意志打破命运的枷锁,让我明白生命的韧性可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则以保尔·柯察金的奋斗历程,诠释了生命的价值。书中“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斗争”这段话,更是成为我的座右铭。它教会我思考生命的意义,激励我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我深刻认识到,面对命运的局限,不屈的抗争是突破困境的关键。残疾不过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真正决定人生高度的,是内心的信念与不懈的努力。
在阅读中,我结识了张海迪、史铁生、刘琦等励志人物。他们在逆境中超越自我的故事,让我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有了深刻理解。这些榜样的力量,支撑着我在坎坷人生中始终保持昂扬斗志,坚定了我“残而不废,成为有为之人”的信念。
如今,读书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消遣,而是成为我生活的核心,构筑起我的精神家园。每一本书籍都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新奇的世界;每一个故事都似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即便生活偶尔陷入低谷,知识也能为其注入生机与希望,让生命之泉永不干涸。
唐代文学家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书报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还让我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或许是从小读书多的缘故,上学后的我写日记、作文总是得心应手。尽管写字和口语表达对我来说困难重重,但闲暇时看书写作,却是我乐此不疲的事。青少年时期,我已然在学校和周围小有名气,被大家称作才女。每当我的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宣读、在学校里传阅,每当我的小诗登上学校黑板报一角,面对老师和同学们赞许与羡慕的目光,一个梦想在我心中悄然孕育——我要当一名作家,像海伦·凯勒一样,用笔倾诉心灵,用文字表达我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给予我爱与关怀之人的感恩;也要像奥斯特洛夫斯基那样,用文字激励他人、鼓舞他人。
我用心阅读每一本书,即便只能艰难地用一指勾笔,也坚强地写着一篇篇短文。那时,我的心中编织着一个美丽的憧憬:我要写出一部鸿篇巨著,有朝一日,能站在瑞典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上,成为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个梦想激励着我多读书、勤练笔,它像一根无形却坚韧的擎天柱,支撑起了我的整个精神世界。
捧着书本,闻着书香,读着美文佳作,我不断发现生活中的新奇与感动,挖掘生命的内涵;写着短文,记着日记,我尽情倾吐心声,做着美丽的作家梦。就这样,我从少不更事的天真孩童,走到了美丽的豆蔻年华,又从苦涩迷茫的青春岁月,步入而立之年,再走过不惑之年。书报陪伴我走过了人生大半岁月,它们像一位位良师,又似一盏盏指路明灯、人生向导,一路指引着我。如今,我已进入知天命之年,书报依旧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伴,“开卷有益”成了我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常觉得,饭可以一顿不吃,觉可以一夜不睡,但书不能一日不读,文章不能一日不写。在如饥似渴、废寝忘食的阅读与写作中,我的情感得以升华,情操得以陶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可我依旧对纸质书报情有独钟。《家庭》《读者》《特别关注》仍是我青睐的书刊,每期我都会认真阅读。闻着清新淡雅的纸香,打开精美的封面,一页页翻阅,一篇篇品读,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透过文字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短小精悍的杂文,则让我在万千思绪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女儿上小学时,看到对她有教育引领作用的文章,我便会立刻推荐给她。之后,我还会陪她一起细细品读。在这个过程中,我无意间培养了女儿的读书兴趣,让她也爱上了读书,与阅读结下了不解之缘。母女共读一篇文章,成了女儿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如今,大学毕业的女儿已是福建农林大学家居设计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节假日或闲暇时光,母女共处一室,各自捧着一本书认真翻阅、细细品读,这已然成为家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我们虽是清贫的残疾人家庭,却有着浓厚的读书氛围,正如前国家总理温家宝所说:“读书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改变生命的厚度。”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