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化*生活总第4267期 >2025-04-30编印

人间四月天 圆梦井冈山
刊发日期:2025-04-3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图片1
图片1

  康广宁
   对于热爱旅游的人而言,每年的四月都是崭新且灿烂的。我们总会在四月开启一场盛大旅行,仿佛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约定。与其说四月天是一个季节,不如说它是一把钥匙,能让寻常的山川河流、树木花朵变得绚丽夺目。
   在江西这片炽热的土地上,我们可以与山川湖河彻夜长谈,捕捉每一阵风的走向,为每一颗星星驻足,让一朵花落入心海。季节的更替不因个人而改变,但我们能让自己成为季节中的河流,奔腾作响,自在流淌,从日出到三更。
   一行41位游客,开启为期8天的行程。事实证明,这次选择十分正确,无论是对美景的呈现、线路的规划、细节的把控,还是服务的质量,旅行社都做到了尽善尽美。
   我们这代人初次知晓井冈山,大多是在孩提时代的语文课本上。毛主席那大气磅礴的《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让井冈山众志成城的鏖战场面,深深烙印在我们心中。从那时起,井冈山便成了我心中的向往,梦想着有朝一日能登上那片土地,一睹其秀丽雄伟的风采,领略它激越悲壮的神韵。
   2025年4月16日,我们从山西太原出发前往江西旅游,首站就选定了井冈山,只为圆心中的那个梦。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一位非常出色的导游——黄导。他50多岁,态度热情,彬彬有礼,讲解时妙语连珠,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简直就是一张江西的活地图。在他的讲述下,江西的诸多秘密被一一揭开,我们听得如痴如醉,毫无困意。这不仅让我们尽情享受了江西的美妙风景,还体验到了优质的服务和真诚的陪伴,也对井冈山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井冈山,是一片绿色的山,一块红色的土,一个奇特的摇篮。这里苍松翠柏,风景如画,也曾烽火连天,硝烟四起。董必武曾评价它:“四面重峦障,五溪曲水紫,红根已深植,今日正繁荣。”它从红色历史中走来,如今我们向绿色的它奔赴而去。朱德总司令称其为“天下第一山”,这里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如一颗绿色明珠,流光溢彩。
   面对井冈山的崇山峻岭和淳朴忠厚的人们,我深感仅仅将这里当作红色旅游胜地,用耳闻目睹去感受是远远不够的。这里的山、水、人,树、草、石,都需要我用心灵去感悟,去体会山的灵魂、人的精神,以及这片神奇土地对中国革命的特殊贡献。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它将莽莽苍苍的五百里井冈点缀在罗霄山脉中段。
   1927年秋,经过三湾改编的秋收起义队伍,在毛委员的带领下上了井冈山,从此,一杆红旗在井冈山头猎猎作响。1928年,秋收起义部队与南昌起义部队在宁冈会师,毛泽东与朱德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这一握,握住了中国的命运,扭转了乾坤。此后,革命洪流汹涌澎湃,井冈山也由此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千山万壑、层峦叠嶂敞开胸怀,溪涧流水、沟渠山川张开手臂,以热血和乳汁哺育着中华民族的栋梁,守护着革命的星星之火。茅坪河送来了红薯、南瓜,五斗江捧上了草药,村村寨寨献上糯米糍粑和拥军鞋。三湾的红枫、茅坪八角楼的灯光、大小五井的杜鹃花、黄洋界的云海、五大哨口的梭子与竹签、七溪岭的红杉、龙潭的翠竹、茨坪的红军练兵场,一景一物都构成了井冈山的红色画卷,一呼一唤都谱写着井冈山的革命史诗。
   4月17日上午,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地势高峻,依山而建,牺牲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先烈们就长眠于此。我缓步走进纪念堂,向死难烈士鞠躬默哀。在毛主席题写的“死难烈士万岁”汉白玉墙下,我们41人,无论男女老少,都面对着党旗庄严宣誓。
   据介绍,在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这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有48000多名红军将士献出了宝贵生命,而在纪念碑上留下姓名的仅有15744人。纪念堂大厅正中,安放着一块汉白玉无字碑,它承载着后人对无名英雄的深切怀念,也默默诉说着当年井冈山斗争的艰难与残酷。纪念堂左侧厅印刻着部分烈士事迹,有些只有名字却没有照片。这些未曾被详尽记载却为新中国付出生命的革命前辈,值得我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正是他们坚如磐石的信仰,孕育了新中国革命的种子与希望;是他们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让中国共产党这颗弱小的种子,在艰难中绝处逢生,星火燎原,最终取得伟大胜利。我们缅怀他们,感恩他们。先烈们,安息吧!红色的信仰,我们定会代代传承,幸福的生活,我们也会倍加珍惜。
   每次瞻仰陵园,我的心情都格外沉重,肃穆之感油然而生,而走进井冈山陵园,这种感受愈发强烈。之前瞻仰过的革命陵园中的英灵,正是继承和延续着长眠在此的先烈遗志,前仆后继。他们是革命的先锋,是长明的灯火,是坚实的基石,是英雄中的英雄。我惊叹于这片有限的土地下,竟长眠着四万多有名和无名的英雄。两年多的时间,四万多鲜活的生命消逝,这不仅反映了敌人的残酷和革命的艰苦,更彰显了共产党人为了世界大同、人民解放和崇高理想,不惜流血献身的大无畏精神。让我们深深地鞠躬,以表达无尽的哀思、无限的敬仰,以及继承遗志、奋勇向前的决心。
   在纪念陵园中,有一座女红军的雕塑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贺子珍。贺子珍身着红军军装,英姿飒爽,威风凛凛,浩然正气尽显。她干练中透着精明,秀气里含着善良,不愧是“永新一枝花”。我们队伍中的女游客们纷纷围在雕塑旁,仔细端详,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其中,三位女退休教师牛保贤、罗俊梅、郭文琴还即兴创作了一首诗并朗诵出来:
  她的姿态里藏着岁月的重量——
   腰背微挺如翠竹,
   担当起硝烟里的信仰;
   指尖轻垂似春藤,
   温柔仍在硝烟中生长。
   青铜的纹路刻着井冈的霜雪,
   眼眸却盛着永不熄灭的星光,那不是冰冷的雕像,是熔铸的魂灵;战火中淬炼的勇毅,心底未改的柔肠。
   当风掠过她的衣襟,
   听,是历史在轻声吟唱——
   一位女战士的背影,
   站成了永不弯曲的脊梁!
   《井冈雕塑园》里,还肃立着十七位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主要领导和烈士雕塑。人们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向这些栩栩如生的塑像行注目礼。沿着道路继续前行,有一条长长的碑廊,上面镌刻着众多的题词和诗作。其中,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魏巍先生的“上井冈山伟大,下井冈山伟大”这句话最为震撼人心。的确,上井冈山意义非凡,它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下井冈山同样伟大,它引领着革命走向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的康庄大道。上山与下山,都是中国革命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缺了任何一笔,中国革命现代史都将被改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也会改变轨迹。
   从革命陵园出来后,我们紧接着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标“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由朱德同志亲笔题写,馆体建筑古朴庄严,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馆内珍藏着6324件革命文物、5000余份文献资料和4000多幅历史图片,还收藏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朱德等视察井冈山的照片与题词,以及红军战士重上井冈山的电视纪录片和一批社会各界著名人士的书画墨宝真迹。
   博物馆占地17820平方米,展厅面积达8436平方米。在布展方式上,采用大框架、立体版面,集中形象地展示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大量珍贵文物、图片和资料。整个展厅共分为“序厅”“黄洋界保卫战”“红军洞”“挑粮上山”“八角楼的灯光”等19个场景。展厅的设计基调大气、简洁、明快、庄重,综合运用场景复原、绘画、仿真雕塑和多屏影像演示等多种元素,将历史瞬间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现场感十足。
   其中,“八角楼的灯光”部分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里复原了当年的八角楼,并通过动态演示,生动展现了毛泽东、贺子珍在八角楼生活和工作的情景,真实再现了一代伟人的风采,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不禁由衷赞叹。
   回顾历史,江西在古代史上的地位或许不算突出,但在中国革命现代史上,它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缺了江西,中国革命的历史就无法延续。中国革命从这里发源、发展壮大,沿着长征之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从延安走向西柏坡,最终走进北京城。南昌、井冈山、瑞金……一个个响亮的地名,点缀在江西这片红色大地上,也铭刻在亿万中国人民心中。
   中国工农革命军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从此,井冈山被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荣史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这一精神将永放光芒!
   这次井冈山之行,让我收获颇丰,不仅领略了它的自然风光,更深刻感受到了它的红色文化内涵。井冈山精神也将激励着我,在今后的生活中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