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1
洪源生
后 记
改完最后一行文字,已经是凌晨2点,尽管有些困倦,但是没有一点睡意,脑海中想了许多许多,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回想起自己1984年考入太原市人民警察学校,1986 年留校工作至今,一直在院校办公室、政治部、宣传部等部门工作,好多都离不开文字材料。首先是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出色地完成单位大量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其次,因为喜欢文字,工作之余,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了大量的消息、通讯、杂文等,近年来在报刊杂志、新媒体等平台又发表了不少乡村记忆、小小说等。与此同时,因为喜欢醋,喜欢醋文化,将文学作品的创作重心,倾向于对老陈醋文化的思考与创作,其中百分之六七十,都将太原市清徐县设置为主场景,都是围绕老陈醋而进行的。
山西老陈醋位居中华四大名醋之首,太原市清徐县作为“中国醋都”老陈醋的故乡,醋的历史有几千年之久,家喻户晓,享誉海外。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山西人,似乎与老陈醋总是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在我的血脉中、骨子里总是有着老陈醋的情怀。我想作为一名山西人,都有义务尽己所能,传播山西好声音,讲好山西故事弘扬山西文化,宣传山西老陈醋。如同中国人,就应该传递中国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都是一个道理。
我觉得,创作醋故事,弘扬醋文化,作为一名山西人,大张旗鼓地去宣传、去广告我们“老醯儿”的宝贝“醋葫芦”,那是应该的,再寻常不过的一件事情。
我为“老醯儿”这个宝葫芦与金葫芦而拍案叫绝,纵情高歌,从而写下一串串来自心灵深处、澎湃在血液里的文字,那一刻时光,那一份情怀,那一刻真实,便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醯儿”最本真、朴实的模样。
这就是我多年来创作有关醋文学作品的初心。
在创作醋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我自己能够切身体会到,走访醋厂、查阅资料、构思创作。苦中有乐,酸中带甜。通过自己的尝试、努力、专注、执着、坚持,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醋企业的广泛关注、新闻媒体的宣传赞誉。
2002,年山西省一家著名醋企业征集醋对联,我参与了。从那时起就更加关注起了醋文化,喜欢醋文化。
2003年4月,在因“非典”学校放假的日子里,创作完成了中篇小说《醋葫芦》5 万余字。
2004年5月,中篇小说《醋葫芦》在太原电视台举办的“乾和祥”杯征文中获“佳作奖”。
2005年5月,中篇小说《醋葫芦》,由著名作家赵树理的儿子赵二湖先生为书作序,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在全国发行。该作品当时被《太原晚报》称作是“填补了醋文化的空白,为目前全国第一部反映醋内容的文学作品”。《太原日报》同时以“醋文化的首次形象展示”作了书评。《太原广播电视报》《山西晚报》均有消息报道。
2006年3月,《山西晚报》以“洪源生的醋情怀”为题,整版作了专题报道。同时,将小说《醋葫芦》连载8天。
2006年8月,新华网山西频道,以“众人拾柴火焰高 谁为《醋葫芦》埋单”为题报道。江苏恒顺集团有限公司也曾联系,并洽谈拍电视剧事宜,但被我婉言拒绝。我固执地认为:山西老陈醋,山西人来做。山西人的事情,难道山西人做不好,做不成?
2007年,我参加了太原市清徐县举办的首届醋文化节。
2008年,我将小说改编为同名剧本《醋葫芦》,获山西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全国征集电视剧、电影、戏剧活动二等奖。
2012年,将《醋葫芦》小说3本捐献给太原市图书馆永久收藏。
2018年,创作的微电影剧本《醋缘》,中篇小说《醋葫芦》在《清徐报导》刊登,清徐融媒体以“悠悠醋香浓浓情”为题进行报道。
为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山西老陈醋品牌的良性健康发展,2009年5 月,我自费注册商标“醋葫芦”第41类:安排组织研讨;图书、杂志出版;电影制作;广播和电视节目制作;戏剧制作;电视节目制作等等,到2019年,时间十年。 (未完待续)
醋文化影视文学剧本连载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