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版:清徐*要闻总第4261期 >2025-04-16编印

方寸匠心 大爱无痕
——记清徐县中医院肛肠科主任张宇鹏
刊发日期:2025-04-16 阅读次数: 作者:牛丽荣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图片1
图片1

  本报记者牛丽荣
   在清徐县中医院三楼转角处的肛肠科主任办公室里,张宇鹏正在伏案书写病历。晨光穿透百叶窗,勾勒出他轮廓分明的侧影——这个被患者称为“最像偶像剧男主”的医生,二十年来却专注着人体最隐秘的“方寸战场”。当人们戏谑肛肠科是“人体下水道维修部”时,他总是温和一笑:“总有人要做。”
   仁心化顽疾:在方寸之地雕琢医术巅峰
   晨曦微露,张宇鹏就已换上白大褂,在肛肠科病房开始了晨间巡查。“张主任,这换药时疼得钻心……”一位肛瘘术后的患者皱着眉头说。张宇鹏半蹲着身子,边为患者查看伤口边说:“再忍忍,我已经调整了中药熏蒸的方子,今天下午应该能缓解。”他的语气像春风拂过湖面般轻柔,让患者紧张的心情瞬间平复下来。
   张宇鹏的办公室里,《临床科研设计》《医学人文》等工具书籍摆满了大大的书柜,书柜的两侧挂着两幅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沁园春·雪》与《沁园春·长沙》,书柜下则叠放着患者赠送的几十面锦旗。张宇鹏谦逊地说:“锦旗是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放在心里比挂在墙上更珍贵。”
   在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张宇鹏勤奋刻苦、悉心钻研,凭着对医学的热爱与执着,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他将中医辨证思维融入现代肛肠手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他运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中药熏洗、中药塌渍、耳穴压豆等办法促进术后炎症消散,帮助其更快恢复。一位反复发作的混合痔患者,在张宇鹏首创的“破血针疗”治疗下,不仅有效降低了肛肠手术后的局部水肿,还将术后恢复时间提前了一周。这位患者送来的锦旗上“中西合璧祛沉疴”七个金字,正是对张宇鹏医术创新的最佳注解。
   为了将临床经验升华为学术成果,张宇鹏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不忘总结经验、埋头写作,先后在国家级期刊发表数篇论文。在编写《中药穴位贴敷用于预防肛肠术后出现便秘的效果分析》一文时,台灯的光晕常常陪伴他到凌晨,泛黄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卡方值的推算过程。遇到理论瓶颈时,他就拨通学校导师的电话反复请教。经过二十多个日夜的伏案钻研,这篇注满心血的论文终于在键盘敲击声中完成。谈及这段经历,张宇鹏笑着指向书架上的《大江大河》道:“宋运辉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敢为人先,我们医者也要有这种钻研精神。”他常说,医学的精进没有捷径,只有像宋运辉那样拼尽全力,才能让患者看到云淡风轻的从容,才能让他们对医生有绝对的信任。
   张宇鹏主任作为科室带头人,带领团队在肛肠疾病诊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手术治疗为主,并发展了中医药外治疗法,应用于肛肠术后止痛止血消肿。结合中医辨证施治,有效地减轻了患者在治疗肛肠疾病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和恐惧。培养出一支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便秘、痔疮、肛裂、肛瘘等肛肠疾病,治疗及手术方面的专业化团队,科室技术水平跃居省内前列,成为太原市级重点专科,山西省中医肛肠专科联盟理事单位。
   大爱祛隐疾:用大爱温情守护生命尊严
   由于肛肠疾病的特殊性,许多患者走进诊室时都带着难言的羞涩。本性内敛的张宇鹏总是用幽默化解患者的尴尬:“肛门和心脏一样重要,都是人体的核心部件,我们一定不能轻视它的健康。”他的诊室里常备着小糖果或巧克力,遇到紧张的患者,他便递给患者一颗糖,跟他们拉会儿家常,待对方情绪放松后再开始诊疗。
   去年深冬,一位七旬老者因严重痔疮前来就诊。检查时,老人因过度紧张大小便突然失禁,污物弄脏了诊疗床。张宇鹏二话不说,和护士们一起清理污物,边清理边轻声安慰:“老爷子,这就跟感冒咳嗽一样正常,您别往心里去。”老人感动得老泪纵横地说:“娃啊,你比亲儿子还让我踏实。”
   在无数个深夜里,只要电话铃声响起,张宇鹏总是立刻披上外衣,踏着夜色奔向医院。即便在休息日,他也随时接听咨询电话、回复咨询信息。他的手机24小时为患者守候,从术后护理的细微叮嘱到心理上的耐心疏导,他把患者的每一个问题都放在心上,用超越职责的关怀,架起了医患之间最温暖的桥梁。有位已出院的患者担心病情再次复发,深夜发来伤口的照片,张宇鹏详细指导护理步骤,叮嘱注意事项,第二天清晨上班前还特意赶往患者家里查看情况。患者们亲切地称他为“24小时守护者”,很多患者也因此与他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南下去取经:在取舍之间书写生命担当
   2024年春,张宇鹏入选由浙江大学与太原市卫生健康系统联合实施的“六个一批”领军人才培养专项行动,需要赴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学习七个月。那时儿子刚上初一,新的环境、突然加重的学业负担,正是需要父亲引导陪伴的年纪;双亲年迈体弱,父亲的心脏支架和母亲的慢性病让他时时牵挂;爱人同样身着白大褂,在医院里穿行忙碌。但张宇鹏知道,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自己一定要克服困难前往取经。临行前夜,他把兄弟们的电话一一输入父母的手机紧急联系人里,然后跪在父母床前,磕了一个头:“父母在,不远游。可是机会难得,工作需要,等儿子归来,一定好好尽孝。”他抹去母亲流不完的眼泪,悄悄退出房间,收拾行囊,如同战士藏起牵挂奔赴沙场。
   在杭州的二百多个日夜,他把对家人的思念化作求知的动力。每天最早出现在手术室,他认真学习杭州先进的医疗手段,虚心请教前辈老师,笔记记了满满三大本。一次连续12小时的直肠癌手术中,他始终保持半蹲姿势协助主刀大夫,结束时双腿麻木得几乎无法站立。别人都说他为了工作太拼命了,他却坚定地说:“这样难得的学习机会,一辈子能有几回?”
   进修期间,他的爱人独自承担起家庭重担。为了方便接送孩子、每周回十几里外的公婆家尽孝,她克服心理障碍逼着自己开起了车。问起她,她却没有丝毫抱怨:“他守护患者的健康,我守护我们的家,这是我们的默契。”她拿出手机,里面存着一段偷拍视频:张大夫系着围裙在厨房颠勺,锅铲与抽油烟机的轰鸣中,他正通过视频通话解答值班医生的疑问。这对医护夫妻的浪漫,是在医院走廊偶遇时的相视一笑,是共用的记事本上“记得买降压药”与“修改论文”并排的字迹。
   暮色中的清徐县中医院,张大夫的白大褂依然在走廊里匆匆掠过。从晨光熹微到华灯初上,他用脚步丈量着医者的责任,用仁心温暖着每一位患者的生命旅程。采访结束时,张宇鹏正在巡查病房,询问完患者病情,他顺手推开半扇窗:“通通风,好得快些。”这个习惯性动作,让人想起他笔记里的一段结尾:“医学的人文关怀,或许就藏在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里。”斜阳将他的白大褂染成暖金色,宛若一盏始终亮着的无影灯,温柔照彻生命里那些难以言说的角落。
  图为张宇鹏医生在病房询问患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