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化*生活总第4235期 >2025-02-12编印

三官赐福 岁月流芳
刊发日期:2025-02-1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牛丽荣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记忆中的年味,总会在元宵节掀起最大的高潮。在清徐的南营留村,元宵节一到,整个村子便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而在这热闹之中,最特别也是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那庄严肃穆又饱含温情的三官爷爷祭拜仪式。
   元宵节,古称上元节。我们说的三官爷爷其实是传说中的三官大帝,指的是天官、地官和水官,是道教最早尊奉的三位神灵。因道教将三官诞辰定在三元日,故又称为“三元大帝”,按照各自主要职能,分称为上元赐福天官、中元赦罪地官、下元解厄水官。三官爷爷不仅能庇佑村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能护佑村民平安健康、幸福顺遂,尤其在赐子一事上,颇为灵验。
   在南营留村,许多巷子都会在元宵节进行三官爷爷的祭拜仪式,元宵节的前几天,准备活动便开始了。社头,在祭拜仪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每条巷子里的邻居们轮流担任,一年一换。每到正月十二三,社头们便忙得不可开交。他们先挨家挨户地上门收供钱,多少随心,供钱收齐后用来采买祭祀用品。等到采买便宜,社头就叫上邻居们在巷子的宽阔处,用铁架子、红色的布等搭建一个简易的小棚,作为供奉三官爷爷的“庙”。小“庙”两侧挂上红灯笼,墙上挂上三官爷爷的画像,再摆一张大桌子,精心摆放祭祀用品。小“庙”前还会支一架炉子,我们叫它“塔塔火”,大多是简易铁架子,烧一些炭块子或煤糕。从正月十二三开始,火苗便蹿了起来,社头们会一直添火,让那火焰持续燃烧。老人们常说,吃了用塔塔火烤出来的干馍馍,一年都不会肚子疼。孩子们总是眼巴巴守在塔塔火旁,瞧着大人们将馍馍放在火上翻烤。不一会儿,馍馍表面变得金黄酥脆,香气四溢。大家围在塔塔火旁,一边吃着热乎的烤馍馍,一边烤着手取暖,欢声笑语不断。
   三官爷爷的供桌上,除了摆放祭祀的食物、香火,最为瞩目的便是那一排排红色的蜡烛。无论白天黑夜,烛光摇曳生辉。等到夜深,一些渴望孩子的夫妇,怀着满心期待,悄悄来到这里。在无人之时,轻轻拿走蜡烛,老人们总说“偷”来的蜡烛尤其灵。因为我们巷子的三官爷爷历来“灵验”,供桌上的蜡烛常常被“偷走”。婚后的第一个元宵节,我和爱人也效仿他人,向三官爷爷许愿,不论男女,只要健康平安就好。磕过头后,我们在供桌前“偷”了一支蜡烛,用母亲早备好的罐头瓶扣着蜡烛,生怕回家的路上被风吹灭。等到归家,在蜡烛下面放一个小盘子,置于家中最高的柜顶上,等它燃尽。幸运的是,年底我便如愿以偿,生下了我家老大。第二年元宵节,孩子爸专门买了一对大红灯笼,郑重地挂在三官爷爷的像前还愿。
   记忆中的每个正月十五早上,整条巷子都会被节日的欢乐唤醒。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穿上新衣服,在巷子里嬉笑奔跑,手里紧攥着鞭炮,时不时点燃一个,清脆的爆炸声此起彼伏,给节日增添了热闹氛围。大人们也忙得不可开交,精心准备祭祀供品。一时间,空气中满是香火味和鞭炮的烟火味道。
   随着太阳升高,巷子里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纷纷朝三官爷爷的供桌前走去,人人手里拿着香火,脸上洋溢着喜悦与期待。大人们迅速摆好供桌,将精心准备的供品一一放好。供品不只有白白的元宵,还有花馍,顶端点着象征喜庆的红点;酒枣,色泽红亮,酒香扑鼻;还有黑黑的泛着白色糖霜的柿饼,扁扁的……孩子们在一旁好奇张望,小眼睛滴溜溜转,时不时瞟向供桌上的美食,小脸上写满了期待。
   一切准备就绪,中午十二点时,祭祀仪式便正式开始了。巷子里最德高望重的长者会带领大家向三官爷爷鞠躬行礼。接着,大家依次走到供桌前,小心点燃手中的香,双膝跪地,虔诚地向神明磕头祈福。孩子们虽不太懂仪式,但看着大人模样,也有模有样地磕头,嘴里小声嘟囔着小心愿,有的希望有更多玩具,有的盼着来年考个好成绩。
   磕头上香结束后,就到了孩子们最期待的放鞭炮环节。长长的鞭炮高高挂起,长者一声令下,鞭炮噼里啪啦响个不停。孩子们兴奋地在一旁欢呼雀跃,双手捂着耳朵,却又舍不得挪步,眼睛紧盯着鞭炮,满脸都是兴奋。鞭炮声震耳欲聋,红色纸屑如纷飞花瓣,随风飘散,给大地铺上了喜庆红毯。
   等鞭炮声渐息,众人开始分享供品。花生、苹果、红枣、麻糖被社头们按户依次分发,分发供品也有讲究,苹果、柿饼会分给家里缺女儿的人家,而梨子、核桃、花生则会分给缺儿子的人家,寓意他们会得到自己想要的孩子。等到分发完毕,大人们吃着供品拉家常,谈论过去一年的收获,畅想着新一年的美好愿景。孩子们在一旁互相展示分到的美食,兴致勃勃地比较谁的柿饼更大、更甜,谁的油蛋蛋上面糖霜最多,最香。
   如今,时光飞逝,我早已离开南营留村,在县城里安家立业,父母也搬离了小巷。可每逢元宵节,我的思绪总会飘回那条熟悉的小巷,想起那座小“庙”,想起三官爷爷庄严肃穆的神像,想起热闹非凡的祭祀仪式和分供品的欢乐场景。
   这几年的元宵节,我都会特意带孩子们回到阔别已久的小巷,感受节日的气氛。我找到每年带领邻居们磕头许愿的一位长辈,如今她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我们坐在她家院子里,往昔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她笑着告诉我,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的零食五花八门,但每年元宵节分供品的传统一直都在,从未改变。虽然供品的种类比以前丰富了许多,但柿饼、花生、苹果依旧是必不可少的。塔塔火也还在,只是铁架子更精致了,烤出的馍馍依然是大家心中的美味。而那些年轻的夫妇依旧会在供桌前祈愿,蜡烛也依旧会被“偷”走,而后带着满心的感恩前来还愿,延续着这充满温情与信仰的传统。
   那天,我在老人家里再次品尝到了元宵节的供品——柿饼,它还是记忆中的模样,黑黑的、扁扁的,上面覆盖着一层白霜。咬上一口,熟悉的味道瞬间将我拉回到童年时光。那一刻,我仿佛又看到当年那个穿着新衣服,在巷子里欢呼雀跃的自己,真切感受到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浪潮中,世事更迭,物换星移,许多过往渐渐被岁月的洪流冲淡。然而,家乡元宵节祭拜三官爷爷的传统,却始终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穿越时光的重重迷雾,深深镶嵌在我的记忆深处。这份传统,承载着先辈们的信仰与祈愿,凝聚着邻里间的温情与关爱,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与变迁。那些熟悉的面容,在烛光摇曳下,叙述着岁月的故事。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这个传统仪式的见证下成长,无论行至何方,心中都会留存着那份独特的故乡情怀,犹如心中永不熄灭的圣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