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1
牛丽荣
刚过去的正月初六,是娘家南营留村赶会的日子。这会,也被唤作开市会,听老人们讲,它始于明朝,悠悠岁月,算来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时光长河中,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的生活变迁,承载着无数的欢声笑语与温暖回忆。
儿时的记忆里,正月初六赶会的日子总是让人充满了无尽的期待与欢乐。因是新年里的第一个会,又加上孩子们刚收了压岁钱,虽本就不多又要上交一部分给老妈当作来年学费,但手里多多少少还总是会有些零花钱的。我们从初一就开始盼着初六的到来。
那时的集市,商品琳琅满目,与其他时节的集会截然不同。腊月里,乡邻们会趁着农闲,精心制作出各色花炮、跌跌金、扳不倒儿、泥人人,在正月初六的时候摆上摊位。这些承载着民间智慧与巧思的小玩意儿,瞬间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兴奋之火。每当花炮绽放出绚丽的光芒,孩子们的欢呼声便响彻云霄。卖甘蔗的摊位前,总是挤满了眼巴巴的孩子,那清甜多汁的甘蔗,是他们童年里最甜蜜的诱惑。棉花糖的摊儿也不例外,蓬松柔软、如云朵般的棉花糖,只需轻轻咬上一口,甜蜜便在舌尖散开,萦绕心间。套圈圈的游戏,更是让孩子们流连忘返,他们小心翼翼地抛出手中的圈圈,满心期待着能套中自己心仪的小物件。打气枪的摊位前,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专注,渴望能一展身手。还有那些形态各异的泥人人、憨态可掬的搬不倒儿、晶莹剔透的琉璃圪蹦儿,每一样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成为他们童年记忆中最珍贵的宝物。
集市的另一角,是老人们的天地。一群大爷们围聚在一起,仔细打量着那些猪娃娃、羊羔羔、鸡娃娃、木鸽鸽等牲畜家禽,他们眼中闪烁着对新一年生活的憧憬与希望。这些活蹦乱跳的小家伙们,不仅是他们辛勤劳作的寄托,更是家庭未来的希望。而种地的农家们,则在挑选着每年都要更新添置的农具,箩头、笸篮、簸箕、锄儿、耙耙、铁锹等,每一件农具都承载着他们对土地的热爱与敬畏,是他们耕耘土地、收获希望的得力助手。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今年正月初六再次踏上赶会的道路,往昔的热闹场景虽已悄然发生了改变,但那份熟悉的感觉却依然如故。曾经此起彼伏的“打灯起火跌跌金”“搬不倒儿泥人人”“琉璃圪蹦儿琉璃货”等吆喝声,如今已渐渐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只留下一抹淡淡的回忆。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卖甘蔗的摊位还在、卖棉花糖的大爷还在、套圈圈的游戏也还在……它们就像时光的守护者,坚守着这片土地上的传统与记忆。这些熟悉的摊位,依旧能吸引孩子们的目光,哄着他们在不足两百米的会场里,来回穿梭,乐此不疲。
就在正月初五那天,我和大姐通电话,说起次日要去赶会的事儿,才知道她家姑娘和我家老大在腊月里就心心念念着这场盛会。当时我还暗自思忖,赶会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呢?然而,当正月初六和他们一同走在会场里,看着他们兴奋的身影,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在那些逝去的岁月里,我们不也一样,满心期待着赶会的日子,只为了买一个心仪的琉璃圪蹦儿,或是一根清甜的甘蔗吗?和老大并肩走着,我们聊着天,他突然说:“奶奶外婆们当年赶会买的可能就是一根头绳、一块酸枣糕吧。”他的话,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尘封已久的记忆大门。
是啊,在这个平凡无奇的小县城里,赶会早已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集市活动,它是祖祖辈辈生活的缩影,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港湾。这里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喧嚣,没有高楼大厦的宏伟壮观,但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那是熟悉的味道,是满满的爱,是最踏实的幸福。每一次赶会,都是一次与亲人相聚的机会,我们一起穿梭在人群中,感受着彼此的陪伴与温暖;每一次赶会,都是一次对过去的回忆与致敬,那些逐渐消失的老物件、老吆喝,都成为了我们心中最珍贵的宝藏;每一次赶会,更是一次对未来的期许与展望,我们在集市上挑选着新的物品,憧憬着新的生活。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让我们在岁月的流转中,留住了那份最纯真的美好。愿这份人间烟火气,能永远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下去,温暖着一代又一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