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贯家族年龄之谜
高林姓王,大名“克胜”,但其“王克胜”之名几乎无人知晓,其姓也被误认成“高”。但实际上“高林”是其化名(20世纪后期修撰之《清徐县志》有其事迹,也以“高林”之名出之),抗战时期对敌斗争需要,深入日伪战区的八路军敌后工作人员,为掩饰自己的身份,都要用到化名。有如当年的华国锋同志,本姓“苏”名“铸”字“成九”——能用到化名者,自非八路军中普通战士等闲之辈。
高林应与1921年出生的华国锋为同辈人,年岁也相差不了多少。但遗憾的是,高林本人竟然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年龄!
实际高林本河南人,至于河南什么地方人、家庭什么姓,本人毫不知情。上世纪二十年代,华北大旱,河南灾情尤重,千万人流离失所,数百万人死于饥饿与瘟疫。为逃活命,稍许记事的孩子被邻居假借学艺带出,拐卖入晋。晋中平原上的本村王老头有女无儿,遂买其继承香火。
这高林从小调皮,虽入养父家有了安身之地,但人生地不熟,与养父非亲非故,满口异地口音,不称养父“爹”而称“老头子”:“老头子,锅滚了,下米吧!”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岁月已过去五六十年后,仍铭刻于村民口中的高林最著名的“古儿事”!
走投无路投奔革命
高林进入王家大约四五年,王老头子也死了,高林于是由河南逃荒儿,彻底变成一名山西孤儿。
接下的路该向何方?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本村史姓小名“淘气”排行第五兄弟的外嫁妹子,见孩子无人照管,恻隐之心顿起,将其携归所嫁大寨村,介绍给一财东家,做了管饭没工钱,唯有年终下来一件新衣可穿的贴身仆役——村人称这种男性仆役叫“蛮小子”,女性仆役为“蛮妮子”(“蛮”是当地方言读音,真正的方言字不知是否这样写)。在财东家,遇到了有文化、思想新的小姐,以个人独立自强、救国救民的道理启蒙他,高林遂萌生革命之意。
为改变自己生活处境,高林再返养父本庄,在本村白姓大爷的带领下,投奔了八路军。参加部队,需上报年龄,难以确知自己生年的高林,粗略估计了一下自己的年龄,觉得似乎是十四岁。时间约为1937年。
高林身材高大,脸方而长,天生一副英雄之气。因身手敏捷,初为首长通讯员。抗战时期,与日伪交战,运动游击,无数次往返于晋中一带山川之间。其所随部队,应属以山西兴县为中心的贺龙领导的晋绥边区。
杀敌威名享誉晋中
高林后曾独立率队作战,清、徐、祁、太一带留下了诸多可歌可泣的传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西谷村庭儿院那个后来考上了大学的书呆子,为修盖自己的三间西屋,曾与族兄前往祁县某村拉回预买下的木料,好奇的本地人询问来处,知是本村之人,遂即发问:是否熟悉贵村高林?两人答:是我们的邻居。其人即滔滔不绝讲起高林的英雄往事:“胆子大,身手敏捷,杀敌勇敢,从不知世界还有‘怕’字,在日本人控制的祁县城中,如入无人之境!”在其人心目中,高林同志与电影《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不差分毫,在日占中心城区,杀敌除奸,如履平地,来去自由……
离本庄二里汾河边的柳湾村,是八路军武工队联络之地,十余年前,曾遇该村当年八路军久停之屋年已九十多岁的房东张家老太太,谈起当年抗日往事,老太太对高林其人仍记忆犹新,言其身材高大,谈吐幽默,个性爽快,与人相处仗义好施,颇得朋友之心。
真可谓:“哥已不在江湖,江湖上仍有哥的传说”!
爱情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战斗经历
柳湾村许多人不知晓的是,潇洒小伙高林在这里邂逅了自己的爱情……女子籍属距本庄五里美阳庄牛姓家庭,家境殷实。牛小姐住亲戚于柳湾村,经人撮合,对高大威猛、身手敏捷、谈吐幽默的英雄产生爱慕之情。英雄美人两厢情愿,革命队伍中遂增加了一对心心相印的情侣。牛小姐后变而成为少女牛同志,在八路军野战医院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跟随部队转战黄河东西两岸,伴随船工昂扬的号子声,黃河上飘摇的大船,是牛同志不变的野战生活。日本飞机的轰炸,不识飞机出于好奇观看,而被炸得粉身碎骨的同志遗体,亦其亲眼所见……
高林的战斗经历,据他与孩子们的闲谈,略知一二:
曾头戴礼帽,身穿长衫,脚蹬日产富士牌自行车,腰掖驳壳枪,只身深入南安村敌据点,策反伪军连长率部起义,渡汾河与接应的八路军会合……
柳湾村拔敌关帝庙据点战斗前夕,好友赵月为之喝壮行酒,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慨。战斗开始,高林身披多层用水完全浸湿的被子以挡子弹,在枪弹纷飞中冲进庙中,随后同志们紧随冲锋,全歼守敌……
在本庄地主赵八只家,八路军众干部商讨对敌战略。遇军队过村的紧急情况,是友军、伪军?还是日军?不知虚实的同志们,在胆大心细的高同志带头下,平安无事地分散突围成功……
在徐沟镇东南坊某地主的高墙大院中,随行多人深夜被敌包围,砸门声惊心动魄,上房察看的高同志,月光下唯见四周敌军刺刀明晃晃闪着寒光。他瞅准时机,让同志们准备好手榴弹。千钧一发之际,猛拉开大门,众同志手中掷弹一鼓脑儿全扔出手。乘着敌人死伤慌乱躲避的一刹那,高林打头,政委断后,全体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冲了出去……
本庄楼儿院遇险,爬上房顶越墙跃树而冲出包围……
当然,战争中也颇多遗憾伤痛甚至永难磨灭的仇恨。在被敌军追赶的紧急情况下,南北分头行动以减小目标,自己最终逃得了性命,战友却被敌人抓住而壮烈牺牲……护送部队军需官过境,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紧急情况下,说好紧随拼死前冲高同志的军随官,最后竟消失得无影无踪,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革命胜利在即,夫妻返乡脱戎装
大概是抗日战争的最后三年,高林进抗大学习。苏俄红军进入东北,日本投降,国共双方内战一触即发。中共集聚大批兵力干部,拟与国民党争夺东北。身体健康、军事素质过硬的高林,成为抗大学员三千人中选中的十几名优秀者之一,被选派作飞行训练,由延安奔赴东北牡丹江,在苏军的帮助下,为组建中共空军作准备。
接下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结束,百万雄师即下江南,全国解放在即。
恰在这时,伴侣牛同志的卫生大队,亦随所在部队进入太原,驻地大王村。多年在外,思亲心切。牛同志请假回家乡美阳庄探亲,被父母拉住坚不放行。
正在东北集训的高同志得知爱人被困老家,心急如焚,请假归乡探望。
丈人考虑到家乡已解放,平安度日在当下,坚留女儿不放行,给未来的女婿两条选择之路:①留下成婚,与妻平安度日。②任女婿志向而行,从此与女分离,各奔东西,两不相关。
舍不下娇妻的革命战士高林,无奈之下,依了老丈人的话,脱离部队脱离组织。
夫妻二人,回到养父老王家所在的本庄,重新拿起了锄头犁镢,在土改中分得的土地上,干起了日作而出,日入而息的务农生涯。《天仙配》中那一段唱词:“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描述此时小夫妻的生活,倒也很是恰当。
二次革命再次出山
农村的生活,平静而悠闲。但离开了同生共死的战友,多年的杀敌功勋,付诸东流,念及于此,当年的高同志,心中的苦痛,亦可以想见。且走南闯北,自由惯了,高林同志,岂是干农活的料?在农村仅干了一年,尝到了农家的艰苦生话,体会到了为农的不易,高同志再也干不下去了。村人常见的情景是:在田野里动不了几下锄头的壮小伙子,经常在树荫底下呼呼大睡……
当年的战友,有南下湖南者,有东南下福建者。留在本地者,新政权建立后,多已进入省市领导部门。高林同志于是有了二次出山的打算。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混迹了一两年农家生活的高林,在已任省市官员、昔年战友的推荐下,再次走出家门,在当时华北工程局谋得一职。这也勉强算高林同志的“第二次革命”。
1958年,高林同志被省粮食部门借用,因人才难得,结果久借不归,从普通会计,到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在省粮食部门,一直干到退休。
老八路的作派
高林同志虽曾自动脱戎为民,某种程度,未将自己钟爱的武装革命进行到底,但老八路的作派犹在,革命的本色不变。高林的儿辈曾讲起父亲的诸多往事:常常谆谆教导孩子,要为人正直。公家的东西,不允许拿入家中一丝一缕……生活困难时期,高同志不允许孩子们有一丝一毫的浪费……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1962年压缩城市人口,高林同志带头响应国家号召,将妻子并子女送归老家,在养父王老头留下的风雨飘摇的三间东房中安下了家。
高林育有五子三女共八个孩子。家眷1962年归乡时,最大的孩子十二岁,最小的孩子才两岁。随后,在老家又生下了他们的第八个子女也是最小的儿子。
时高林工资月薪60元。微薄的工资养活自己并老婆及八个子女,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其中的艰难困苦可以想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落实政策,高林八个子女中有四个得以返城参加工作。
留在家乡的已成人的四个子女:长子颇具高林的豪气,参军入伍三年返乡,曾任民兵营长、治安主任等职。后入公路系统,终以公职人员退休。次子颇具高林口才,能言善辩,从生产队保管员,大队团支部书记,到开办于本村的山西针织厂分厂负责人……容貌极佳的长女、次女嫁在邻村,生活亦算幸福美满……
高林因脑溢血亡故于1993年,按他当年自报的年龄,享年七十岁。但实际上,他的真实年龄,至今还是个谜!
高林身高1米8以上,个头极像高林的唯一孙辈即次子之子,军队大学毕业后,现在武警某部任连长,驻地在新疆乌鲁木齐。
高林往事附记
1.文化大革命中的高林
出山进行“第二次革命”的高林,先是在华北工程局工作,再工作于省粮食局系统。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也算大大小小的一个走资派。加上高同志自觉退出革命队伍这一段的历史,在那个所有干部靠边站的年代,单位总有人想把高同志拉到批斗场上,但最终也未实现。他们忌惮于高同志凛凛的身形、战争中锻炼出来的强健的体魄,和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嫉恶如仇的个性……
一天,不知是造反派还是当地的一群混混闯进屋子,想在高同志这里捞点好处。高同志见状,大喝一声:“你们想干什么?”随即嗖一下,从床垫下抽出一把用于防身的匕首,猛一下戳在桌上:“老子打日本的时候,你们还在你们老爹的裤裆里呢!”“怎么?你们想一个一个单挑?还是全体都上?”
说时迟那时快,他一手抓住为首者一只胳膊,一用劲将其扭在背后,另一手将其头,按倒在桌上。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迅雷不及掩耳……随行者无不吃惊,纷纷夺路而逃……
2.村民眼中的高林
自1962年后,高林与妻子儿女两地分居。除每周回家乡与妻儿团聚处理家事外,村人亦罕见其人。但每当春节,即是高同志的高光时刻:凡在街的邻里乡亲,无一不聚拢在高同志身边,听其闲谝唠嗑。高同志一米八的个头,在众邻里中显得鹤立鸡群。其容貌,与老年的相声大师侯宝林有几份相似。奇怪的是,其幽默风趣亦自带三分!街头细民平常小事,一经其口,就会编成趣味无穷的故事,说话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记得曾模仿邻居男孩小名“肉蛋”者手被火钩所烫情景,绘声绘色,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每年春节,高同志都会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3.高林同志的终生憾事
上世纪五十年初,就在高同志二次出山赴太原找战友联络工作之际,河南老家不知怎么打听到了信息,身为共产党区长的高同志长兄千里跋涉,来到山西准备相认自己的弟弟。遗憾的是,妻子牛同志鉴于全国刚解放,敌特横行,情况复杂,生怕影响先生的工作问题,拒绝与之相认相见。河南兄长在邻里停留数日,见相认无望,大哭一场而去。高同志归家后,一切都已不可挽回。此后,河南老家再无人来。
4.高林与战友张四本
高林与张四本同志是多年同生共死的战友兼兄弟。抗战时期高同志所任职务不详,可能因脱离组织有所愧疚,最终也未对自己的后人谈及自己的任职。高同志次子对张四本同志有如下回忆:“1962年政府压缩城市人口,我们回到村里,张四夲叔叔曾经常来探望我们。幼小的心灵中印象很深:叔叔个子不髙,沉着稳健……”
张四本其人,目前网上所能查到的资料如下:
张四本(1920—2008),方山县大武镇人。1937年响应牺盟会号召,参加了山西青年决死队,投身抗日救亡工作。先后在汾西开展游击战,创建根据地,任游击队中队长、决死二纵队八连连长;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百团大战,同年在清、太、徐地区组建地方武装,任游击四大队参谋;1941年,配合兄弟部队完成护送了多批新四军高级干部和八路军炮兵团安全回延安的政治任务,还护送了多批延安抗大、陕公、鲁艺等军政干部学校毕业生170余人过境赴苏北抗日根据地;1943年调任八地委交通队长,清太徐河东地区秘密区委书记;1945年调任太原西南工委委员兼武工队队长、大队长,参加了晋中战役,太原战役;太原解放后任太原市二、三、五区区长,市委统战部科长、办公室主任、副部长、代部长,清徐县委书记,市委文教部副部长,市农村工委副书记、副主任,市委统战部部长。1982年12月离休(正厅级)。
5.高林与罗贵波同志
上世纪八十年代落实政策,高林妻子牛同志携带四个未成年的孩子回到太原。恰逢罗贵波主政山西。某年春节团拜会,罗同志亲自点名,邀高同志夫妻二人参加团拜会。
网上搜集到的罗贵波资料如下:
罗贵波(1908—1995),曾用名李文华、罗心夷,江西省南康潭口乡人。1925年在省立二师(赣州一中前身)毕业。1926年夏参加革命,同年加入国民党,任南康县潭口区分部执委,在潭口学校任教,负责组织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
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与廖贵潭、廖仲尧等人组织领导南康群众的年关斗争。1928年3月同廖贵潭、蓝广孚等组织领导南康县潭口农民暴动。之后,参加赣县、信丰县、南雄县农民暴动,任赣南特委巡视员。1928年8月,受中共赣南特委委派到大余县洪水寨一带任党的工作委员会书记,9月任中共安远县县委书记、县游击队长。1929年8月任中共赣县县委书记、县游击队负责人,赣南红军28纵队政委。1930年9月任红二十二军副军长,11月任中共赣南行委委员、中国工农红军三十五军军长、军委常委、书记。1931年1月同邓毅刚、谢家禧等领导粉碎郭水禄、马英兰、肖国璋制造的信丰事件;5月任赣南红三十五军政治部秘书长;10月任红军独立第三师政治部主任。1932年7月任红军学校彭、杨步兵学校政治总教,后任新编独立第三师政治委员。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中央红军干部团政治营政委、总支书记。1935年6月任红军大学指挥科政委和上级干部队队长兼政委。1936年6月任中国抗日大学附属步兵学校(对外称教导师)政治部主任。
1937年7月任八路军一二○师民运部部长、中共晋西北区党委副书记。1938年12月任八路军一二○师三五八旅(新)政委兼中共晋西北区党委副书记。1940年2月任晋西北新军总指挥部政委、中共晋绥分局委员。1943年1月任中共晋绥八地委书记、第八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军政委员会书记。1945年9月任中共晋绥吕梁区党委书记、吕梁军区政委、军政委员会书记。1948年8月任中共华北晋中区党委书记、晋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军区党委书记。1949年8月任太原军管会委员、太原警备司令。1949年10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
1950年至1954年8月,任中国驻越南顾问团党委书记、团长。1954年9月至1957年12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越南大使、大使馆党委书记。1956年在中共八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1960年递补为中央委员。1958年1月至1978年12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部党委副书记。1978年12月至1983年5月,任山西省省长、中共山西省省委第二书记。
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央委员。1982年9月、1987年10月,两次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2年,特邀出席中共十四大。著有《革命回忆录》。
八路军武工队高林传奇
王增斌
文史钩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