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醋都*文苑总第4231期 >2025-01-24编印

买书看书
刊发日期:2025-01-2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杜随新
   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是与生俱来、后天所致、机缘巧合……还是兼而有之,我不知道,反正我从小就喜欢买书看书。
   清晰记得在5岁(1969年)时冬季的一天,父亲领我理过小平头后,进入南门拐角国营照相馆。
   当时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头上戴顶有两个尖尖竖耳,长及后脖,并可围扣到前面的红绒帽。我要戴着照,不知父亲还是照相师给摘了,于是很不高兴站在木凳上,留下了唯一一张童年照。
   高兴的是照完相我提出想买小人书。在新华书店高高的柜台前,父亲抱起我,头一次看见书架上成排的小人书,我都想要,答应只让挑一本,犹豫再三选了封面有杨子荣打虎上山英姿的童祥苓电影版《智取威虎山》。
   此后积攒了零钱,让姐姐们领着或自己逛书店,到8岁入学时,连环画小人书已有几十本,整齐摞放在一个木盒里,常常倒出来,与院子里邻居小伙伴们一起翻看分享。
   小学一年级时看的第一本小说是近两公分厚的《儿童团长》。开始字当然认不全,后来慢慢学会查字典。
   也爱看书的二姐经常借来大部头书,怕她还了,时常与她争着看,或趁其上班见缝插针。
   五年时光中,不加选择,见到或借到什么书就如饥似渴看什么,书越厚越兴奋,几天一本,几乎书不离手。
   其中打仗情节、英雄人物的最多,也有《西游记》等名著,甚至看了旧版繁体竖排《镜花缘》(因缺少封面当时不知书名)。记得看完长篇小说《万山红遍》(也听过电台连播),写的是一个叫郝大成的山里娃成长为红军大队长的战斗故事,自己能在班上从头至尾讲给同学听。
   十四五岁确实是好奇和探求的年龄,迷上了侦探推理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阿加莎克里斯蒂系列、森村诚一、松本清张……整天沉浸于杀人破案,却毫无惧怕,能吃照睡。在等待进入高中放假期间还首次读了人民出版社新版《红楼梦》(四本一套)。而一些书中关于情爱的描刻与体内激增的荷尔蒙碰撞激荡,这和孩童时偶然的萌动截然不同,几乎同时,不知不觉朦朦胧胧的初恋悄然来临。
   即使是升入紧张的高中阶段,书包里也经常装着杂志和小说。一次在课堂上看得入神,以致班主任万老师站到身后也浑然不觉,搜走后写保证,写检查,为此还汇报了家长。
   1981年走上工作岗位,特别是参加了写作培训后,陆续购买了许多中外名著(有的没看完,现大多尘封在书房书柜里)。诗歌有唐诗宋词、近代“三个半诗人”(徐志摩、戴望舒、李金发和半个何其芳)及歌德、雪莱的作品;散文类有王鼎钧、余光中、董桥;哲学的有尼采、叔本华、罗素;文艺复兴的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浪漫主义运动的大仲马、雨果;当代的有欧文肖、西德尼谢尔顿;弃医从文的罗宾科克、渡边淳一;言情的冯梦龙、琼瑶以及蔡志忠系列漫画等等,惟未买过武侠的,但也借过几部。
   随着所涉各文体书籍越买越看越多,不禁尝试对幻想、憧憬中的心仪异性写下一些词不达意的长短句子。
   截至上世纪末,也曾持续订阅《读者文摘》《台港文学选刊》《译林》等杂志类文学期刊。
   由于《读者文摘》涉嫌冠名侵权更名为《读者》,市场化下纯文学期刊阅读群体日渐式微,《台港文学选刊》亦顺应改版,压缩了诗歌、散文、小说篇幅,增加了大量小品文与广告。这就好比精心养育多年的孩子,突然告诉你不是亲生的一样,抛弃不能,割舍不忍。现在只订阅《运动休闲》已十六个年头。
   2015年,工作机构分合,难得浮生半日闲。浏览网页,偶见搜狐读书记者采访台湾黄一农院士,立即网购其考据红学巨作——《二重奏:红学与清史的对话》,穿越埋沉于近代(清入关以来)三百多年纷繁庞杂的人与事。其中提及傅青主,又购得白谦慎教授著《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傅山的交往和应酬》等书,茶饭无暇,昏天黑地。即便于山西大医院住院体检半月余,仍未间断,并自认为过去四十年来从不曾如此用功过。
   这几年,倒是不甚刻意在书房看书写字,过十年再考虑或许做做某方面“学问”,但客厅沙发、茶几,卧室床头、地垫,会随处散放一些音响论坛、调音声学、休闲养生、书法字帖等书籍杂志。
   尽管目前收集有几亿字的电子书,日新月异的网络也能找到你想要的任何文献资料,这是e时代创造的特殊条件,以博闻强记为人乐道的“陈寅恪先生若生活在这个时代恐怕会疯掉”(黄一农语)。碰到喜欢的纸质书还是会毫不犹豫买下。
   不管坐着躺着,不经意顺手拿起一本书,即使书中内容反复翻看过无数遍,轻捻页面,书香扑面,总是感觉还像儿时那么的心无旁骛毫不倦怠。
   这是佛教所谓的“轮回”!还是庄子所说的“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