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版:文化*生活总第4230期 >2025-01-22编印

刊发日期:2025-01-2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图片1
图片1

  在记忆的长河中徘徊,总有一些独特的味道,被岁月小心翼翼地珍藏于时光宝盒中,散发着温暖的光芒。于我而言,清源的粉渣渣,便是那缕最难以忘怀的烟火气息,它承载着一座小城的过往,串联起几代人的生活记忆,更在时光的流转中,成为我心中无可替代的温暖眷恋。
   粉渣渣,这一清源独有的风味,源自粉条制作的副产品。清源很多村庄都有粉坊,粉坊的工人将绿豆、高粱等粮食通过浸泡、磨制、过箩、沉淀一系列工序后,得到的最下层的是用于漏粉的粉面,往上一层是可用来做面的二粉面,而最上面的浆水,便是粉渣渣。看似简单的来源,却蕴含着清源人对生活的智慧与坚守。
   追溯往昔,在那物质匮乏的旧社会,贫穷如影随形,人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平日里,人们喝着单调的糁子稀饭,难免心生腻味。而粉渣渣的出现,宛如一道曙光,为平淡苦涩的生活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那时,人们会花上少量的钱,去附近的粉坊买上一大瓢粉渣渣。说是买,实则更多是一种自尊的表达,毕竟在那个淳朴的年代,大家都不愿平白无故接受施舍。制作粉条过滤后的浆水——粉渣渣,在粉坊主人眼中本就不算什么珍贵之物,面对本乡本土的乡亲,常常也不好意思收钱了。若遇给钱爽快的人,粉坊主便意思意思收个角儿八分,再满满地舀上一瓢,让对方欢喜离去。
   粉渣渣因发酵而带着天然的酸味。人们将其买回来,架在火上煮开,再加入小米、高粱糁子、玉米糁子,不一会儿,一锅酸香四溢的粉渣渣粥便大功告成。那股独特的酸香味,在贫困的岁月里,慰藉了无数人的肠胃,成为人们舌尖上最眷恋的味道。
   我的外爷曾在南营留本村的粉坊做工,那是一份辛苦却又带着希望的营生。母亲常念叨,每当外爷收工,他常会带上一壶粉渣渣回家,有时候还会带回些二粉面。外婆接过这些“宝贝”,巧手一挥,在粉渣渣里熬上小米、玉米糁子做成粥,在二粉面里和上点面粉,摊成煎饼,配上一碟老咸菜。就这样,一家八口人在艰难的岁月里,靠着这些简单的食物,熬过了一个又一个难捱的日子,从未被生活的苦难打倒。
   虽然那些艰苦的日子我并未亲身经历,但粉渣渣的味道却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童年记忆中。那时候,外爷已不在粉坊做工,可每当听到街上那熟悉的叫卖声:“卖粉渣渣来。”外爷总会立刻拿上盆出门,不一会儿,便会带着一大盆粉渣渣回来。外婆则会在一旁忙碌起来,往粉渣渣里加入小米、玉米糁子、炒过的黄豆瓣儿、花生米……精心熬制一锅稠乎乎的粉渣渣粥。
   我总会迫不及待地坐在小沙发上,眼巴巴地望着外婆。当一碗热气腾腾的粉渣渣粥端到面前,我便咕噜咕噜地喝起来,玉米糁子绵甜软糯,黄豆豆香浓郁,混着微酸的粥,在口腔中散开,就上外婆煮过再晒到半干的老咸菜,每一口都让人陶醉。一旁的外爷看着我,脸上总是洋溢着满足的笑容,那笑容里,满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我的疼爱。
   然而,时光流转,岁月变迁。不知何时,清源各村镇的粉坊渐渐都关门了,粉渣渣也在我们的生活中悄然消失。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再也没有喝到过那心心念念的酸香粉渣渣,那份童年的美好记忆,似乎也随着粉坊的消逝,被尘封在了岁月的角落。
   但生活总是充满惊喜。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人发现用做馏米时浆米的水熬粥,竟能做出和粉渣渣别无二致的味道。于是,在南营留村、西关村等附近村庄的红白喜事上,有心的主家便会让大师傅用浆米水做上一大锅粉渣渣。那些来帮忙干活的人,临近饭点时总会自觉地向主家道别,生怕给主家添麻烦。可一旦听到大师傅那声“粉渣渣出锅了”,所有人都会瞬间停下脚步,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异口同声地说:“啊?有粉渣渣,那得来一碗。”这简单的一句话,饱含着大家对粉渣渣那深深的怀念,即便岁月流转,那份对酸香味道的喜爱,依旧如初。
   如今,母亲在每年端午、腊八需要做馏米的时候,总会细心地把浆米水留下,像外婆那样,熬上一碗稠稠的粉渣渣。只是,杨先生和孩子们都难以接受这个独特的味道,每次面对粉渣渣,他们总是敬而远之。而我,却依然如小时候那般,满心欢喜地喝上一碗。
   每一口粉渣渣粥下肚,我的思绪便不由自主地飘回到童年,想起外爷那慈祥的笑容,想起外婆忙碌的身影。粉渣渣,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我与过去时光对话的桥梁,是我对亲人深深思念的寄托。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那酸香的粉渣渣味道,都将永远留存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心中最温暖、最珍贵的眷恋。
  清徐美食记忆
  粉渣渣 岁月深处的酸香眷恋
  牛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