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化*生活总第4219期 >2024-12-25编印

岁月餐桌的味蕾记忆
刊发日期:2024-12-2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图片1
图片1

  段保明
   受累一辈子,为了一双好筷子,可见吃是我们每个人的头等大事。无论怀揣何种理想信念,都得先吃饱了肚子,才能有心思去遐想,去实现。走到哪儿说到哪儿,作为生于五十年代的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吃过什么已经记不清了,但唯独三年困难时期的饥饿,恐怕这辈子是忘不了了。
   那时候,居民区的大食堂里,人们排着长队打饭。棒子面窝窝头黑乎乎的,稀汤寡水的和子饭里,连一点儿油花儿都漂不起来。人人面黄肌瘦,个个黄皮寡瘦,营养不良。听大人们说,因为吃不上饭,连孩子都怀不上,生的娃娃也少了。为了填饱肚子,土豆、白薯成了主食,榆树皮、蒲草根、苦菜、榆钱儿、槐花这些原本不起眼的东西,也都成了人们口中的美味。天上飞的麻雀,地上跑的野兔,只要能捉到,都成了人们扑食的对象。
   我们本地人既讲究也能将就。凡是没毒的,蚂蚱、鹌鹑都能吃,甚至老鼠、田鸡也不放过。平日里,要是能吃上一碗铁锅小米饭,再浇上点儿酸菜汤,那简直就是人间美味了。为了省粮食,家家户户都发明了各种吃法。比如闪面粥,一撮小米下锅,再抓一把玉米面或高粱面,撒进滚烫的锅里搅拌,最后再把玉谷叶子、白菜帮子、萝卜缨子撕一撕撒进去,搁点儿盐,味道也还不错。还有红面糊糊,比浆糊稠一点儿,在热锅里搅拌熟了,铲进碗里,蘸点儿西红柿酱也挺好吃的。到了夏天,把红面糊糊抹在水缸上,等它降温后剥下来切成条条块块,用蒜醋调和一下,味道和今天街上卖的荞面灌肠差不多。
   家里有在厂子里上班的,舍不得吃,有时会带回些食堂的钢丝面。不知道是谁给取的这个名儿,一半是高粱面,一半是榆皮面。做的时候,几个人站在灶台上,用河捞床子使劲儿压进锅里,吃起来劲道得像钢丝一样。当然,这说法有点儿夸张,但确实耐饿有嚼头,就是吃进肚里不太好消化。那时候的饺子,可是稀罕物,只有大年三十包好,大年初一才能吃上一顿。
   1962年以后,虽然粮食还是定量供应,白面和食油也少得可怜,但人们总算是能慢慢吃饱了。那时候,人们发明了包皮面,一层白面,一层红面,擀成面条就是包皮面。这样既省白面,又好吃。现在饭店里也有包皮面,而且价格比白面条还要贵呢。玉茭面馍馍也是那时候的产物,也是一半白面一半玉茭面。
   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人们就开始讲究起来了。红事白事都会唤来亲朋好友聚聚,早上吃黄米面炸油糕、羊肉片儿汤,正席则是七荤八素,盘盘碟碟摆得满满当当。日子越来越好,人们就变着法儿地吃。席面上要有鱼有鸡,寓意着年年有余、机会难得。
   改革开放以来,交通便捷了,信息也飞快传播。南方的甜品、北方的羊肉串儿、湖南的香辣、四川的麻辣、东北的铁锅乱炖、新疆的大盘鸡和馕、烤全羊、烤乳猪等等,这些当地的美食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走进了我们的大街小巷。人们再也不用为吃发愁了,各种美食应有尽有。
   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浪费的现象也开始出现了。饭店里、家庭中,半桌子饭菜、白面馒头、半碗大米,都被统统倒进泔水桶里。为此,国家极力倡导“光盘行动”,近几年来,浪费的现象终于有所好转。“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大道理我们都懂,年轻人更是说得头头是道。忆苦思甜是老话,但想想那些饿着肚子吃不饱的日子,我们真是感到无比的知足和幸福。如今的生活条件虽然好了,但我们仍然应该珍惜每一粒粮食,不浪费、不奢侈,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