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化*生活总第4218期 >2024-12-23编印

清徐办事宴
刊发日期:2024-12-2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阎旺芝
   清徐办事宴,是一件非常热闹喜庆的事情。婚礼当天,客人要吃早午两顿饭,午饭照例是七盘八碟的丰盛酒席,事宴上的早饭,也很有特色。
   事宴的前一天,街坊邻居、本家族人、亲朋好友就都来帮忙了。男人们垒灶、生火、搭棚子,女人们剥葱剥蒜、择菜洗菜、切肉和面,孩子们跟着贴对联的人跑来跑去,一派红火热闹、喜庆欢乐的景象。帆布棚搭好后,大师傅在厨灶间支起油锅,开始炸鱼烧肉,顿时满院飘香。
   中午吃过大烩菜刀削面,就开始包饺子,准备正日子的早饭了。女人们坐在一起,热火朝天地聊着天,手里也不闲着,用大铁盆和面、拌馅儿,包好的饺子先摆在一个个用高粱秆做成的箅子上,蒸熟后倒进大笸箩里晾凉。这些饺子要留到次日早饭的豆腐脑里泡着吃。
   直径一米多的好几层蒸笼里,除了饺子,还蒸着洗净的大红枣。枣蒸熟后,要趁热捏扁,待蒸馏米时用。
   馏米是事宴上早饭的主角,甜香软糯,老少皆宜。馏米的主要材料是糯米和红枣,比例是一斤红枣两斤米。冬天,人们把泡着糯米的大缸放在火炉旁,一般需要5到7天时间发酵。简易的办法是观察水的情况,头一两天,缸里的水会“咕嘟咕嘟”地往上冒小泡,过几天就变成大泡,等水面浮起一层薄薄的白沫、水中散发出淡淡的酸味时,米就泡好了。
   事宴前一天的晚饭后,先把糯米过几遍清水,淘洗净酸味,然后在灶上架起直径一米多的不锈钢“计盔”(就是圆形的大蒸笼),一层红枣一层米铺好。大火蒸到上了气,再往上铺一层枣一层米,如此几次,直到把米都放完。看着蒸气都上来了,盖上锅盖用旺火蒸熟。等到米粒用手捻时,里面没有硬芯,便开始画龙点睛的一步——“下量”了——在蒸熟的馏米表面浇开水。这可是个技术活儿,最考验师傅的手艺,水要恰到好处,下多了馏米会黏糊稀软不筋道,下少了米粒发硬不好吃。经过两次“下量”,米粒遇水迅速膨胀,也激发出米的黏性,再改用小火焖半小时就大功告成了。
   馏米蒸好,也就到半夜了。选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把大绳系在计盔的一对提手上,用一根结实的木棍抬起计盔,众人前呼后拥,将其抬入家中早已准备好的地方,用棉被包裹保温,再盖上一大块贴了“喜”字的红布。这时,早有性急的后生跑到院里,点燃红红的“二踢脚”。炮响三声,就是昭告四邻,馏米成功了,喜事一切就绪。
   事宴的早饭是豆腐脑配馏米。院中现砌的土灶上,大师傅先烧一大锅开水,兑上花椒大料水调味,把泡发的黄豆瓣、切成细丝的海带、豆腐干和粉条等悉数加入,煮开后加盐、酱油等调味,然后用红薯淀粉勾芡,最后撒上虾皮,泼花椒油炝香,就可以待客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掌勺人只给每碗豆腐脑里泡两个饺子,现在则是想吃多少随意。此外,早饭还增加了羊汤面、羊肉汤泡饺子、肉丝面等品种,但人们还是对豆腐脑情有独钟。
   婚礼当天的早饭是流水席,第一批客人大多是上学的孩子,孩子们吃了馏米和豆腐脑,心满意足地去学校了。主人站在院门口忙着迎接来客,院里用帆布搭起的大篷下,摆起了一张张大圆桌,厨灶间奏响了锅碗瓢盆交响曲,准备中午的酒席。院子里人来人往,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好一派喜庆欢乐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