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雷
葫芦,现代词典的注解为攀援草本,雌雄同株,广布世界热带到温带地区,我国各地均有栽培。瓠果成熟后果皮木质而硬,可作各种容器,亦可药用。一种上小下大双球型的葫芦更是被称为“中华葫芦”,历史赋予它各种神秘力量和传说,更有众多能工巧匠利用精巧的技艺,将它精雕细琢成一个个工艺精品,呈现于世。
葫芦在中国古代书籍中有许多记载,同时关于其种类名称也有多种叫法,如瓠、匏、壶、扈鲁、甘瓠、壶卢、蒲卢等都是指葫芦。在《诗经》《论语》中均提到葫芦。《诗经·豳风·七月》就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的诗句。“幡幡瓠叶”“甘瓠累之”“合卺酒”中,可以了解葫芦可食可用,深入日常生活的多种功能性。再由诸子赋义,从“匏瓜徒悬”“五石之瓠”“屈谷巨瓠”中解读儒道法三家之道,理解历史葫芦被赋予的文化内涵。后循仙道探秘,感受葫芦崇拜。从《列仙传》到《西游记》,了解葫芦与道教的联系,有炼药修道、包藏天地的作用。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中国古神话中的伏羲、女娲就是葫芦崇拜的变体,“伏羲、盘古、槃瓠是一人”,“伏羲”本义是葫芦。“葫芦”还是“女娲”的代称,《汉书古今人物表八》:“女娲氏”,师古曰:“娲蛙反,又音瓜”。取“伏羲”的“伏”与女娲的“娲”,即“伏瓜”,转音“葫瓜”指葫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葫芦在中国远古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人文价值。
清代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曾经一度御派宫中官员,专门管理种植葫芦,据说当时奉旨种植葫芦的技术差员们把九株葫芦蔓嫁接在一起,只留一条独蔓生长坐果,能结出一米多高的葫芦果实,这种技术即使放在现在也属于高端农业种植科技。葫芦成熟成型后由后宫的能工巧匠们刮皮晾晒,最后赋予工艺加工。
清代主要有烙画葫芦,压制葫芦等技艺。
解放前后北京、天津属于把玩葫芦的聚集地方,由于当时当地的经济发达,富足的生活使得葫芦技艺在那里得以延续。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经济好转,葫芦工艺品也随之在全国流行。如山西的烙画葫芦、宁夏的针刺葫芦等。
清徐县杨雨雷乡村技艺种植农家院是一家集葫芦田间种植管理、果实成熟打皮处理及工艺烙画为一体的民间老工艺传承个体作坊,经过一门三代百年传承,到第三代传承人,即笔者本人经手,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
首先从秋季田间为来年种植铺垫工作做起,把预备种植葫芦的田地平整好,开槽下粪,把阴土翻出,将阳土垫底。第二年清明前十天左右下种,葫芦种籽要选择个头大、皮质厚实的葫芦果实开胎取籽,种好后蒙两层塑料膜,一层薄膜后期生长期滤草,一层厚膜支棚前期幼苗期助温。
幼苗出土后六叶期气温稳定,除去厚膜塑料棚。这段时期需要定时去拐条,保持主蔓一根条生长,并及时上架。等到主蔓一米七八时打顶,生出拐条结果,然后人工授粉,坐果成功。这时就可根据需要,或绑扎,或切口,根据经验培育异形果胎。当然大部分葫芦果实还是自由生长,保持原生态。整个葫芦生长期需要防止病毒虫害对葫芦苗果的侵害,要不定期检查、喷洒农药。有时还要喷洒矮庄素,抑制葫芦蔓的过度生长。葫芦生长期的主要病害是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虫害多为棉铃虫、蚜虫等。
霜降时节下架葫芦,趁天暖及时刮皮,刮皮后搭起排架,阴干处理,整个晾晒过程要保持通风透气,避免暴晒。
烙画葫芦最好选用前年或者前几年的葫芦,因为经过几年的风吹日晒,皮壳不稳定的葫芦已经淘汰掉了,这时候剩下的葫芦胎体比较硬实,可以放心地做烙画工艺。
做烙画工艺的葫芦有两种,一种普品,也叫通货,就是长相普通、个头不太大那种,选用常用图案,流水线工作形态,一气呵成。一种是精品,需要按照葫芦的个性相态,做个性化的专业工艺。这种工艺多用在异形葫芦的特殊胎体上,一般要根据葫芦胎体的特殊长势,做最适合它形体的预案。先用铅笔打好底稿,然后用粗线烙画笔打出轮廓,轮廓勾好后再用扁头笔做明暗处理,明暗效果出来后,再做刮白工艺,以增加明暗视觉效果,最后略加彩色处理,以起到点睛醒目的作用。要注意,点睛色彩一定要做到显而不花,色调要简,切勿色艳惹眼,扰乱了画面。
做精品葫芦最考验个人的创作思维,笔者觉得,作为一个葫芦工艺者平时要多读书,多做绘画训练,这样面对不同葫芦胎体的时候才能做出准确的题材选择,标准的画面判断,优质的工艺处理。
依靠扎实的传统手艺,加上现代信息的传播,清徐县杨雨雷乡村技艺种植农家院吸引辽宁省葫芦岛市档案局局长一行来观摩学习,并给予了很高评价。重庆市一位乡镇干部也通过微信联系,跟随笔者学习了两个多月。多年来,有山东聊城、河南濮阳、漯河、驻马店、山西临县、泌源、武乡、泌县等地的年轻朋友先后来工作室进行长、短期培训学习。笔者的徒弟中最出色的一位年轻人,在和顺当地是县政协委员,已经创办了一个拥有四百多名儿童学员的美术培训基地。
近年来,由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清徐县持续推动文旅发展和非遗项目传承工作,本地的年轻人也开始转变观念,主动找笔者投师学艺。特别是从葫芦烙画工艺被入选清徐县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后,前来学手艺的年轻人也多了起来,他们一有闲空就跟随笔者一起学习绘画技术和烙画葫芦,一起出门做绘画营生,并且一起出去卖葫芦,有了经济方面的支撑,年轻人对技艺的追求也有了目标。比如原来出门打工,因为文化低,没有一技之长,进厂打工也只能做一些基本工作,一个月下来也就三四千块钱,经过学习绘画葫芦技艺,手熟者一天就能挣三四百元,收入翻了倍。如果自己种葫芦,再加工去卖,地里的收入更是十倍二十倍地增加,无疑给许多学艺的年轻人和家庭增添了信心。
清徐县杨雨雷乡村技艺种植农家院现有在职人员九人,经过笔者培训传承的学徒已经发展到一百余人,清徐葫芦烙画工艺非遗项目也有了后人传承。
从事清徐葫芦烙画工艺三四十年来,笔者亲自烙画的葫芦工艺作品多达二万六千件,其中有表现清徐县民俗文化的“徐沟背棍”“清徐老陈醋”“山西饮食”“二十四节气”等系列,还有民间传统神话人物系列,如关羽、财神、寿星、观音、钟馗等,另外还有“十二生肖”“葫芦娃”等儿童系列。2007年11月,笔者的烫画葫芦作品在太原市杏花岭区第五届群众文化艺术节获金奖,2009年笔者烫画葫芦作品在山西省农产品展销会上展销,部分葫芦作品远赴德国展出。2013年1月笔者荣获太原市第二届“太原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23年1月荣获“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同年葫芦烙画工艺被列入清徐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4年,笔者荣获“太原市乡村工匠”称号。
从长远看,笔者足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个技艺传承不易,它能够不被历史淘汰,是经过了曾经的从业者的努力,而要不被当今社会淘汰,就要经过当代从业者的努力。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关怀支持下,笔者一定会把清徐葫芦烙画工艺非遗项目传承得更好,为清徐县乡村文旅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