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瑞萍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陷太原城,守将王禀英勇战死。失去北部战略屏障的大宋王朝,无力抵挡金兵铁蹄,金兵一路南下,最终俘获徽钦二帝,北宋因此亡国。随后,赵构泥马渡江,建立南宋,偏安于江南一隅,中国历史的走向由此巨变。
然而,若太原城未曾失守,“靖康之耻”或许可以避免,北宋亦可能不会亡国。追根溯源,这一切皆源于宋太宗赵光义的一次愚蠢决策。历史早有定论,若非他下令火烧城大池深墙高的晋阳古城,金兵攻陷太原将极为困难。
显然,赵光义是太原陷落的罪人;由此推断,他也是大宋的罪人;更进一步说,金灭北宋240多年后,朱元璋才实现南北统一,重建一统江山,赵光义亦是历史的罪人。
一、宋金交战,太原失陷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分两路南侵。西路军由宗翰(粘罕)率领,出大同,沿朔、武直逼并州。东路则由宗望率领,从保州(今河北清苑县)出发夹击并州。宗翰向时任河北河东宣抚使的童贯提出割让河北河东的要求,童贯竟弃城逃走,留下太原知府张孝纯和守将王禀守城。
王禀(?—1126年),字正臣,北宋名将。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王禀任婺州观察使、步军都虞候。次年,改任都统制(河东路副都总管),统兵镇守太原。
宣和七年十二月,金兵围困太原。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宋钦宗受金人胁迫,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与金议和。但王禀与子王荀率太原军民誓死保卫太原城。王禀每日巡查城墙,任何地方出现险情,他都会亲临支援,并州父老甚至城外金兵,都知晓王总管的英名。
太原军民在王禀父子带领下坚守250余天,城内粮绝援断,牛马驴骡被全部宰杀充饥,就连弓上的牛筋和盔甲上的牛皮都被煮食,树叶、树皮和地下的草根、以及粮库中的糠皮全部吃光,城中军民伤亡惨重。
九月十三日,王禀巡视城南城墙时,金兵攻破北城,杀入城中,张孝纯被俘,王禀父子以身殉国。
二、太原城失守之因
1.此城已非昔日之城
当年赵光义御驾亲征,率20万精兵攻打晋阳,弱小的北汉坚守城池达4个月之久。然而147年后,6万金兵,并不善攻城,却仅用8个月便攻陷太原府城。
是守城军民懈怠吗?是北宋军队救援不力吗?都不是。太原这次失守的根源,早在147年前赵光义火烧水淹晋阳城时就已埋下。金兵攻陷的太原城,早已不是赵光义攻陷的晋阳城了。
被赵光义毁掉的河西晋阳城,曾是1700多年来中原政权抵御草原民族侵扰的堡垒,而王禀镇守的河东太原城,规模不及前晋阳古城的五分之一。
2.唐城与晋阳城
唐城,应是太原最早的称谓。《都城记》记载:“晋阳城北二里有唐城,尧所筑。”朱熹在《诗集传》中也提到:唐城为尧所筑,位于晋阳一带。如此算来,唐城已有4500年历史。
晋阳城,由晋国正卿(类似首席执政官)赵鞅所筑,距今2500余年。赵鞅以汾河潇河为天然拱卫的晋阳城,以冶铜为柱础,以韧木做墙骨,坚固异常。在抵御范氏、中行氏、邯郸赵氏的联合进攻,以及挫败智、韩、魏三家联合灭赵的企图中,晋阳城功不可没。
3.大唐太原城
西晋时,并州刺史刘琨扩建了晋阳城垣,使城周长达二十七里,城墙高达四丈。刘琨凭借这座固若金汤的城池,先后与前赵、后赵势力周旋8年之久。
作为大唐发迹的龙兴之地,唐王朝对河西太原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增建,形成“太原三城”的规模。由河西西城、河东东城、连接东西两城的中城组成,南北长6.7公里、东西长4.8公里、周长23公里、总面积达32平方公里,堪称世界级都会。
以西城为例,城中的大明城,城高四丈、周回四里;新城城高四丈、周回七里;仓城高四丈、周回八里。这三座城中之城,构成品字形铁三角,攻西则东、中可救,攻东则西、中可援,攻中则东、西双夹。
此时太原作为大唐北都,经济繁荣,人口众多,进退有据,为大唐北部安宁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4.王禀驻守的太原城
赵光义将太原三城夷平后,迫于北边安全压力,下令大将潘美新建太原城。新建的太原城周长仅为十里,府城范围大致南达今云路街,北至今后小河,东探今桥头街,西抵今新建路,只有四座城门。
王禀在这样一座人财物力非常有限的憋仄小城内坚守八个月,全靠太原军民的顽强意志。资源耗尽后城破身死,实属不可避免。
三、太原城失守与北宋亡国
太原城失守后,金兵长驱南下,不出一年,北宋即亡国。
太原城的战略地位真有那么重要吗?回答是肯定的。
1.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太原城极高的战略价值。太原城位于山西省中部,东有太行山之险,西有吕梁山之固,南有黄河之阻,北扼雁门关咽喉,具有强大的防御能力,一直是抵御草原游牧民族快马弯刀的重要屏障,素有“四战之地”“九边重镇”之称。
2.经济重镇使太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汉代,官家便在太原设立了大型冶炼场,太原的铁器、铜器是国家军备及民间用器的重要来源;到了唐代,太原商贸繁荣,文化发达,为帝国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火烧古城对太原城历史轨迹的影响
公元979年,赵光义下令火烧太原城,这一事件成为太原历史走向的重要转折点。随后的岁月中,太原经历了1125年的被困、1126年的失陷,直至1127年的“靖康之耻”,再到1128年北伐希望的破灭。这一系列历史事件,如同一部长篇史诗,记录着太原军民的艰难岁月;又如同一部短片,瞬间展现了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
南宋北伐受挫后,太原在历史上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此,金军、元军、清军等势力均可通过太原长驱直入中原。中原王朝往往将太原门户洞开的责任归咎于石敬瑭献出的幽云十六州,然而实际上,石敬瑭的后晋对中原并未造成太大威胁。真正导致太原战略地位削弱的,是晋阳城的毁灭以及州府移至榆次等一系列政治举措。这些举措不仅使存世1700多年的大都会太原消失,还严重削弱了其控带山河、扼守四塞的战略价值。
在探讨太原历史“断代感”的原因时,人们往往忽视了地方性事件的影响。有人认为,太原的“断代感”始于“安史之乱”,因为安禄山和史思明是粟特人。然而,“安史之乱”虽然撼动了唐王朝的政权根基,但在李光弼等人的英勇抗击下,太原的文化延续并未中断。
实际上,太原的“断代感”是在赵光义执政时期形成的。赵光义构建的执政体系不仅无力抗拒辽、金、元的侵略,还自废武功、自毁长城。在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太原不仅军事防御功能至关重要,其政治文化功能同样不容忽视。然而,赵光义毁掉的不仅是一座城池,更是中原对内对外交融的一块文化基石。
晋阳城的消失,不仅是城池的毁灭,更是文化的自残。赵光义王朝霸气已逝,南渡后又出台昏聩的南北分治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北方人的撕裂感。这种撕裂感直到朱元璋再次实现南北统一才得以逐渐弥合。然而,随着大明王朝迁都北京,太原的地缘使命被北京所取代。
尽管如此,太原依然凭借其独特的自然禀赋和地理位置,成为山西天然的交通枢纽。在明清时期,太原作为三晋政治中心的地位依然稳固,但金融聚集地则转移至晋中腹地的太谷、徐沟、祁县、平遥等地,军事防御使命则主要由大同承担。
如今,太原南缘的潇河区域正在进行治理和开发。作为古晋阳城的护城河和太原五千年厚重历史的见证者,潇河区域具有建设成历史文化名河的潜质。作为潇河的儿女,我们衷心希望潇河能够重现勃勃生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历史虽然无法假设,但我们不禁会想,如果赵光义没有摧毁太原古城,那么太原的历史文化或许就不会出现断代感。而且,不仅“靖康之耻”不太可能发生,中华民族的历史走向也可能会呈现出另一种趋势。更何况,如果晋阳古城得以保留至今,那么它将成为拥有超过2500年历史的举世闻名的历史名城。因此,当我们回望历史时,不禁要问:赵光义跪在太原城下时,是否会感到一丝冤枉呢?然而,历史的车轮已经滚滚向前,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思考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