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醋都*文苑总第4203期 >2024-11-18编印

洛池渠的底色
刊发日期:2024-11-1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牛宝生
  从清徐县城出发,走了半个多小时山路,见到一个立在岔路口的小木牌,上面第一个村名就是洛池渠,沿着箭头指示方向右行,再右行,眼前又出现一块木牌:古村桃塬。这几个字放在一起,仿佛陶渊明的桃源,充满了诱惑。
  下了车,四周一看,三面是山,一面是沟。山不高,沟不深,但老树幽深,小树新翠。那棵老椿树,虬曲苍劲的一条臂膀伸出来,就抵得上人家院子里的一棵,而五六条这样的臂膀连带着更多只手爪,以最自然的姿态舒展着。
  走进村子,就被小山村满目的古色古韵所吸引:一座历经几百年的石砌拱形寨门,门洞有十多米高,五米多宽,近二十米长,分为两层,上层也有一拱形门洞,前方为娘娘庙,后面为老爷庙。当地人直呼门洞,是过去出入村庄唯一的通道,两旁都是几乎垂直的峭壁。为了交通方便,后来将山梁挖除了。抬头望,村舍鳞次栉比,多数由就地取材的山石建成。小村依北高南低的山势而建,前面人家的房顶,就是后面人家的院子。村内的街巷也由石块铺成,错落有致,透露着山里人的朴实和聪慧,石磨、石碾,随处可见。山里人古道热肠,古风犹存,家中即便无人,也是街门大开,掀门帘即可入内;如果主人在,肯定会拿出水果,沏上热茶,热情招待。
  山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村中有一口深四米的水井,雨沛则溢,旱亦不涸。村中老人们说,先辈迁来的时候,在水源旁筑窑洞居住,每日见鸟儿鸣叫于此,于是叫“洛(落)池渠”。
  这个小村庄,曾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村西的打谷场——“洛池渠惨案遗址”,时刻提醒着人们那段沉痛的记忆。
  洛池渠远离城镇,四面环山,便于防守。1937年11月8日,日军铁蹄践踏省城,太原、清源、徐沟三城同时沦陷,次年6月,清源、太原、徐沟三县抗日民主政府撤驻洛池渠村。从此,这个只有50余户、200余人的小山村,成为清太徐地区抗击日寇的根据地。1939年6月21日晨,驻清源、高白的日伪军倾巢而出,扑向洛池渠村,在村西打谷场上疯狂刺杀抗日人员9人、群众29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洛池渠惨案”。此后,日军又多次血洗该村,共杀害抗日干部和村民84人,烧毁房屋217间,抢掠大牲畜36头、羊300多只,以及其他财物不知其数。
  在遗址前,一位武姓老人指着临近村北的山梁说,那里叫梁上,曾是日军的炮楼,如今已更名为炮台梁。当时,鬼子兵常常在酒后到村里用腰刀或刺刀杀人取乐。动情处,老人双眼含泪。
  村南,还有一座“洛池渠村烈士纪念碑”,为纪念邵文斗烈士而立。邵文斗是河南省光山县人,曾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随军从鄂豫皖转战陕北。1944年4月3日,邵文斗率部队通过清太徐百里封锁线时,与日军遭遇,英勇牺牲。
  洛渠村里随处可见大片的果树园,尤其是连片的桃林。可以想象,每到春天,数千亩桃花依着坡势盛开,那是怎样一番美丽景象。夏末,透过绿叶的掩映,鲜红的大久保桃耀眼夺目,尝一口,桃汁溢口,就连空气里都飘着它香甜的气息。秋收季节,老枣树下的孩子们欢声笑语;葡萄架下、枣树下、核桃树下的村民忙碌采摘;四周的红薯地里,一片丰收的景象。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山里人收获的是纯天然的绿色生态。
  洛池渠的色彩,由红色打底,绘出了小山村的独特魅力。真想告诉每一个人,来这里看看,体验采摘的喜悦,或是漫步其中,品味不一样的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