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化*生活总第4198期 >2024-11-06编印

罗贯中山西家族之祁县罗氏考
刊发日期:2024-11-06 阅读次数: 作者:1402—1424年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王增斌
  查证罗贯中家族,为什么要考察祁县罗氏?因上世纪三十年代发现之《录鬼簿续编》明载“罗贯中太原人”,而无论元或明,太原属地均包括祁县。元代太原称冀宁路,直属县共十个,祁县位居第四位,其他九县为阳曲、文水、平晋、榆次、太谷、清源、寿阳、交城、徐沟。明代太原府直属县共十三个,祁县位居十三县之第五:前为阳曲县、太原县、榆次县、太谷县,后有徐沟、清源、交城、文水、寿阳、盂县、静乐、河曲八县。具体可查阅《罗贯中籍贯家族查证》第八篇《宋元明三代太原行政建置》。
  祁县历代行政建制
  祁县,古称“昭馀”,因“昭馀祁泽薮”而得名,春秋时属晋,其地括今太原以南之盆地大部分。晋平公五年(公元前556年),晋公族大夫姬奚受赐其地,以地为姓,史称祁奚(其城邑位今祁县古县镇之下古县村),以“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著名于史。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祁奚之孙祁盈被杀,祁氏之田被分为七邑,这七邑是:邬(今介休)、祁(今祁县)、平陵(今平遥、文水)、梗阳(今清徐)、涂水(今榆次、太谷)、马首(今寿阳)、盂(今盂县)。其中之“祁”,基本奠定今天祁县之属境。
  “祁”,战国属赵国,秦属太原郡,汉属并州。西晋时县城迁祁城村,属太原国。北魏属太原郡,再迁县城于今址。北齐曾废祁县,隋开皇十年重置祁县,属并州。
  金代改祁为祈,属晋州(州设在清源县)。元复称祁县,属太原路(又称冀宁路)。明、清两代,属太原府。
  民国初年属冀宁道。中共建政初,属榆次专区,后榆次专区改晋中地区,1999年撤区设市,祁县属晋中市。
  祁县为中国玻璃器皿之都,晋商文化和万里茶道的发源地,国家“一带一路”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合作区(2019年7月10日国家工信部批复文件)。祁太秧歌、戴氏形意拳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祁县罗氏家族明清两代进士
  明清两代祁县罗氏进士,均为武进士。共两名,明清两朝各一个:明代为万历甲辰科罗应宿,曾任太原左卫镇抚。清代为顺治丙戌科罗揠,曾任陕西平凉府守备。
  祁县罗氏明清两代武举共五名(乾隆四十五年后未计入)
  明代武举人,共二名,除罗应宿外,另一为万历丙子科中举的罗一鹗:
  清代祁县罗姓武举人,乾隆四十五年前,共四名:顺治乙酉科罗大任、罗揠,丁酉科罗万兴。罗揠任官已见上述,其他二人任官未提。康熙己酉科则有罗制锦,曾任四川打冲河守备。
  祁县罗氏明清两代文举人共六名
  (一)康熙朝
  祁县罗氏文举人,康熙朝有两名:罗生锦,康熙辛酉科(1681年,康熙二十年)举人(据雍正《山西通志》,光绪《山西通志》作康熙十八年己未科归允肃榜进士),任官松阳知县。
  罗呈锦,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科举人,据光绪《山西通志》,曾任官至内阁中书(光绪《山西通志》记曰:“罗呈锦,祁县人,内阁中书”。)
  乾隆四十五年《祁县志·选举·国朝举人·康熙辛酉科》罗生锦、罗呈锦。
  (二)雍正朝
  雍正乙卯科(1735年,雍正十三年)罗光瑗,曾任河津县教谕。见乾隆四十五年《祁县志·选举·国朝举人》。
  (三)乾隆朝
  共二名:乾隆辛酉科(1741年,乾隆六年)举人罗维,曾任广东嘉应州州同,改补永宁州训导。
  乾隆壬午科(1712年,乾隆二十七年)举人有罗緭,见乾隆四十五年版《祁县志》卷六《选举·国朝举人》,任官不详。
  (三)光绪朝
  光绪八年《祁县志·选举》录乾隆《祁县志》未记载的乾隆己酉科(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举人罗绰。
  祁县罗氏各类贡生名录
  (一)《祁县·选举制·恩贡》,明代列有罗三畏,曾任栾城县教谕。
  (二)明代岁贡,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祁县志·选举》罗氏家族列有三人,罗五马:成县训导;罗廷锡:山东掖县主簿;罗光珺:蒲县训导。
  光绪八年《祁县志》,岁贡增加罗芮、罗映曾二人。
  祁县罗氏恩贡一名,岁贡五名,共六名。
  例仕、职员与荣誉职衔
  (一)例仕,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祁县志·选举》罗氏家族共列二人,罗国锦与罗世锦:
  例仕罗国锦,乾隆志录其官:“馆供江西广丰县县丞。”例仕罗世锦,乾隆志录其官:“阁供山东东昌府经历。”光绪八年志记录二人任官较详:罗国锦除“馆供江西广丰县县丞”,又“署浮梁县知县”。罗世锦则“阁供历任山东东昌府、陕西凉州府经历”。
  关于罗世锦,清代道光本《粉妆楼》,曾有竹溪山人罗世锦所撰《新刻粉妆楼小序》:
  罗贯中所编《隋唐演义》一书,售于世者久矣。其叙次褒公鄂公与诸勋臣世业,炳炳麟麟,昭若列星,令千载而下,犹可高瞻远瞩,慨然想见其人。故谓官有世功,则有官族。乃阅唐史,惟徐敬业时武则天一檄,脍灸人间。其他忠臣孝子,变复不鲜,未有如此之盛传矣。予前过广陵,闻世俗有《粉妆楼》旧集,取而观之,始知罗氏纂辑,而什袭藏之,未有出以示人者也。予既喜其故家遗俗犹有存者,而又喜其八十卷中洋洋溢溢。所载忠男烈女,侠士名流,慷慨激昂,令人击节歌呼,几于唾壶欲碎卒之,锄奸削佞,斡转天心,使人鼓掌大笑。虽曰年湮世浸,征信无从,然推作者命意,则一百尽之曰:不可使善人无后,而恶者反昌之心耳。呜呼!世禄之家鲜克由礼,而秦罗诸旧族乃能世笃贞忠,服劳王家,继起象贤,无忝乃祖乃父。此固褒鄂诸公乐得有是子而有是孙,即千裁以下,亦乐得有是人也。余故谱而叙之,抄录成帙,使后世人有同嗜好者,于篝灯蕉雨之暇,调琴诗酒之余,少助昼永宵长之岑寂耳。第恐此书遗存既久,难免鱼鲁相讹,爰重加厘正,芟繁剃芜,付之剞劂,以为劝善警邪之—道云。道光壬辰孟春竹溪山人识。”
  山西大学田同旭先生据此认为,此处祁县例仕之罗世锦,与“竹溪山人罗世锦”为同一人:“即称《粉妆楼》为‘其故家遗俗犹有存者。’《粉妆楼》因属其故家先祖罗贯中所作,罗世锦才不惜抄录刻行,使《粉妆楼》流传于世。”
  (二)职员一目,乾隆志罗姓官二名:明代列名罗万象,小字注“鸿胪序班”。清代列名罗国锦,小字注“职供江西广丰县县丞”。光绪志罗姓官员则仅见罗万象一员。
  乾隆版《祁县志·选举·文庠》列名罗光琬、罗光瑞、罗光玘、罗永昭、罗著五人,均注名为“会善村人”。而光绪八年版《祁县志》则将五人列入“监生”一目中。
  (三)光绪《祁县志·选举》列有“乡耆”一目,罗姓人员中两人特书:“罗皇锦,会善村人,嘉庆元年以增广生应诏侍宴宁寿宫,恩赐八品顶戴。”“罗人锦,会善村人,嘉庆元年应诏侍宴宁寿宫,恩赐正九品顶戴。”
  祁县罗姓集中于两村:昭馀镇(实即祁县城关)之会善村、西六支乡之河湾村。两村罗氏关系似乎有一种说法:会善为祁县罗氏之祖,河湾为会善罗氏支裔。
  上列罗氏明清两朝科举功名人员,共28人。载名确凿籍贯者,如乾隆版《祁县志·选举·文庠》,列名罗光琬、罗光瑞、罗光玘、罗永昭、罗著五人,均注名为“会善村人”。又光绪《祁县志·选举·乡耆》:“罗皇锦,会善村人,嘉庆元年以增广生应诏侍宴宁寿宫,恩赐八品顶戴。”“罗人锦,会善村人,嘉庆元年应诏侍宴宁寿宫,恩赐正九品顶戴。”
  从罗光琬、罗光瑞、罗光玘“会善村人”,雍正举人罗光瑷、明代岁贡罗光珺为同村人无疑。以上共五人。
  从罗皇锦、罗人锦“会善村人”得知,名带“锦”字者,与上两人应为同村同辈人,如康熙武举人罗制锦、文举人罗生锦,光绪文举罗呈锦,例仕罗国锦、罗世锦。以上共七人。
  或以上列入功名28人,均为会善村人!
  祁县罗氏溯源
  山西或山西晋中、更甚者山西太原,罗贯中家族的来源查证极为重要,因为《录鬼簿续编》明载“罗贯中太原人”,祁县元、明两代既属太原,对祁县罗姓家族来源的追索亦属关键重点。
  根据目前基本恒定的资料,祁县罗氏,来自清源罗氏。无论是现居会善村者,还是现居河湾村者,清源(今清徐县清源镇)均为其祖源地。以下三方面资料可互为参证:
  一是清源罗氏资料的证明。
  清代康熙二十六年《梗阳罗氏家谱序》,谓清源罗氏:“后因人众,遂分都分甲,各立门户矣。又有宦游于京畿者,有作生意于省下者,有寄居于祁邱、崞县者。”祁邱即指今祁县。
  乾隆十一年(1747年)清源罗氏第四次纂修家谱,清源罗氏第十四代、庠生罗元详执笔之《清邑罗氏家谱序》曰:
  夫始祖之来历起居,九世伯祖,岁进士,任大同府训导,讳正己者,已曾详述;奕祀之分支分甲,以至散居他方者,先族兄庠生鳌与维已经备载,愚不置啄。迄今本邑在城在关,绝无二姓。在乡者,有居马峪、北村、高白、固驿,与夫贾兆、西寨、阎、吴、孔村,以及青堆、尧城、罗家庄者,咸我宗派。更有居于省城、徐沟、桃花营、常家庄者,亦我祖裔。而犹有散处四方,前谱未集者,不一而足。知之不详,姑俟后人,不敢妄为联属。识之既稔,即当收罗,讵可视如异姓?如本邑西关、范家庄、拔奎村、常丰村,祁邑会善村,凡我同姓皆我同宗,于兹不细加检阅,时岁转而失所传。倘至同族为婚,岂非祖宗之大罪人乎?西关等处均属一支,赖有十五代名德茂者,日夜焦劳,细加收寻,执其所祀祖讳,以万为始,与家谱再三详对,万祖乃七世祖尚纯之子,即演祖之派也。
  祁邑会善村,素知为满祖一支,愚向合族公议,一日之祁邱而访宗族。先灵默佑。适遇年高有德,曾居蒲邑训导,及阅谱,乃十七代光珺也,同弟光殿,欢欣鼓舞。二人直道成风,族间无不依允。但彼此丁凡户众,路途相隔,合纂之不若分叙之为妙也。于是两相公议,各造各谱。清邑、祁邑,交赠一谱。而清邑之环处乡里者,远迩咸集,共载一谱焉。吾溢祖、演祖、满祖、贵祖四祖所遗,各执一部。而于会善村,亦另造一部。由是小大皆知报本,长幼可明尊卑,承先启后,而万殊一本矣。所厚望者,生齿繁而各支各派,俱庆螽斯;所生虑者,历世久而同姓同名,遂扰天秩。爰定十年会集,一则合族大祭先茔,一则童稚缵录家谱,使五谱一笔。凡子孙之生养随义,永不徇私,庶乎祖宗历万载而常昭,孙子及百世而不紊矣,是为序。
  文中提到的罗光珺,为祁县明代岁贡生,参上,这里明确记其为会善村人。
  二是祁县会善村《罗氏家谱》资料的证明。
  祁县会善村罗氏为清源罗氏第三代罗满的后裔。乾隆十二年祁县会善村《重修罗氏族谱序》曰:
  谱亲亲而作也。人道莫大於亲,亲而尊祖,而敬宗,而睦族,皆亲亲之所推也。顾人有同姓而不同宗者,问其姓则是,考其宗则非,可以与之联乎?如其同姓而实宗者,问其派则分,溯其源则合,可以不与之联乎?郭崇韬这(则)拜汾阳某,狄青则不附梁公。吾於之二人者,尝有以自度焉。其非吾祖耶,不附可也,拜之适可以启中心之羞。其果吾祖耶,拜之可也,不附亦有以违追远之义也。此其间惟恃乎谱耳。谱,家乘也。家乘与国史一理也。是故。修谱者有春秋之法焉。
  吾世居祁邑,由来久矣。先世传言:吾族与清源罗氏同宗,吾始祖与清源罗氏之祖,盖兄弟也。尝云清源,清源人亦如是云然。吾谱载始祖满公,未及满公所自出,亦未及满公兄弟若何也。
  乾隆十一年岁丙寅(1746年),清源人将修族谱,因载谱来,议合修事。吾阅其谱,乃知吾始祖有二兄:长曰溢;次曰演,与吾始祖讳满者,均出於景中公;景中公出於文秀公。文秀与文举、文焕诸公,皆故唐青州仆射仲祥公裔,而仲祥公则四川成都府人也。此可见吾族之与清源,非同姓而不同宗者,传言固不诬也。即於岁时,诣彼拜扫。岂崇韬之所可同日而语哉!而兹谱不及者,何也?仍其旧也。
  盖清源谱与吾谱所载,微有龃龉,吾谱载:满公讳克已。清源谱载:满公讳公谦、公海,不见有讳克已者。或疑公谦徙居祁邑,更名克已,或疑克已即公谦字,然皆不可考矣。圣之作《春秋》也,缺误之处,非不可以聪明断之,而夏五郭公犹仍其旧,况夫谱作已数传矣。祖宗之所创,垂而子孙,轻为改窜,安在其为尊且敬也。故吾谱不得擅改“克己”为“公谦”;清源谱亦不得擅改“公谦”为“克公。”疑以传疑,信以传信,凡此皆《春秋》之法也。
  呜呼!人之情生於亲,亲见於服,亲尽则服尽,亲尽则喜不庆、优不吊。喜不庆、优不吊,则途人也。吾所与相视如途人者,其初则兄弟也,亲尽则喜不庆、优不吊。喜不一人之身,分而遂相视如途人也乎?夫分一人之身,而至於途人者,势也。势,吾无如之何也!至於如途人而仍欲以一人视之,使其无至於恕然忘焉,此谱之所以交相作也。
  今以吾谱与清源,而清源人得全谱焉;以清源谱与吾,而吾得全谱焉!后之子孙,合全谱以观,派分源合,详若列眉,知罗氏之在清与祁者,虽则分门别户,千百其家、千百其身,情疏意睽矣;而因流溯源,从末控本,则千百子孙之身,皆祖宗一身血脉所衍也。老泉曰:“观吾之谱者,则孝弟之心可油然而生矣!”吾於斯谱亦云。
  时乾隆十二年岁次丁卯(1747年)春二月人锦谨识。
  同治十一岁次壬申(1872年)中秋之月十六世孙映泗重录。
  此处之“人锦”即罗人锦,《祁县志·选举·乡耆》:“罗人锦,会善村人,嘉庆元年应诏侍宴宁寿宫,恩赐正九品顶戴。”见上引。乾隆十二年为1747年,嘉庆元年为1796年,乾隆十二年其年龄三十至少应三十岁或以上,嘉庆元年以八十岁名望甚著的老者,是有资格参与皇帝赐宴的。
  三是祁县河湾村《罗氏家谱》的证明。
  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山西省社科院孟凡仁先生亲赴祁县河湾村调查的第一手资料,祁县河湾村《罗氏家谱》,计有清“雍正四年(1726年)”重修本、“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年)重修本、“咸丰(十年)庚申(1860年)”重修本,以及公元1982年重修本等;在各次重修的《罗氏家谱》中,都按照顺序、原文录有此前各次续修家谱时所写的序言,然后是有关修谱情况的记录,再后就是家族的始祖情况和世系排列内容。
  在上述序言当中,时间最早的是清代“康熙(二十九年)岁次庚午(1690年)庠生(罗)宾、弟(罗)贤同纂修”的《创修原序》(以下称“康熙序”)。该序全文如下:
  粤稽家谱之设,祖宗之来历、后嗣之繁行,皆于是乎载之矣。故王者以瓜瓞志,缙,绅以布衣志,士庶以农家志,皆不没其所自始,令后人知其所由以生之初也。我祖罗翁讳世者,生于清源,迁于祁土。所生四子,其名失传,是以神图之上有像无名。至三世祖罗翁讳节者,次祖讳元者,三祖失名,所生子息,各各显盛。
  但恐延久图坏,或沦于罔,不几一失于前、再失于后乎?幸蒙嫡支慈孙等不忍复撤,相寻聚户众,纂修家谱,循其长幼,序其昭穆,令其世远人湮,无虞失坠,位置一定,神遐者永无怨惘,后生者以次不紊。神之听之,终和且平;螽斯之祥,愈衍愈繁;斯庆男之庆,弥久弥昌。抚兹子姓,不胜幸甚之至。故不惜一隙之明,聊竭俚才,纂修此谱,永垂于无穷矣。
  康熙(二十九年)岁次庚午(1690年)庠生宾、弟贤同纂修,子世卿书。
  经理人:良、轩、尚;世泰、世禄、世芸、世论、世荻;祥、衣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朔日重修
  经理人:麻、翥、灏、颉;迁、念、名海;
  五福、国定、国论、国安、五玉、五英
  按:这里经理人有“五福、五玉、五英”三个“五”字辈,应为同辈人。按上引明代祁县岁贡,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祁县志·选举》罗氏家族列有三人,其中之一为“罗五马”:“罗五马:成县训导。”罗氏“五”字辈既然明末已有,延续至清代雍正年间罗氏修谱,毫无疑问是长辈中之长辈,自然应列入经理人名单。
  以上所记河湾罗氏祖罗世“生于清源,迁于祁土”的说法,以及河湾罗氏创修《家谱》的时间,在另一篇清代“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年)”《重修家谱序》中也有印证、记载:
  “我祖生于清源,迁于祁土,由来久矣。于康熙年间(1690年)九世祖生员讳宾,创修家簿。自始祖以至玄、曾,尊卑长幼,循有序。”
  清代咸丰十年(1860年)《重修家谱序》中,也有“幸我族自九世祖生员讳宾,创修支家簿谱”的记载。
  孟凡仁先生认为:根据其“九世祖”罗宾于清代康熙二十九年(1690)“创修家谱”的情况,以每代人之间大约相隔三十年计算,河湾村罗氏始祖罗世由清源“迁于都土”的时间,约在清代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之前的二百七、八十年以前,即明朝初期的洪武末年(1390年)前后或永乐年间(1402—14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