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化*生活总第4193期 >2024-10-25编印

村庄探源
潇河南清徐县集义村
刊发日期:2024-10-2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武瑞萍
  集义村,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潇河南岸,是集义乡政府的所在地。这个村庄的名字有着明确且深远的历史记载。“集义”二字取自战国时期孟子的《孟子》一书,意指积累善行,行事合乎道义。而集义村之名的由来,则与唐朝名将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的英勇事迹紧密相连。
  历史背景与村名由来。公元757年,安史之乱期间,李光弼作为唐军的节度使,在太原一带与叛将安禄山、史思明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这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战役中,李光弼不仅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还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广泛支持。他在集义村召集村民,集众举义响应唐军,共同对抗叛军。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村庄被命名为“集义村”,寓意着村民们团结一心、行侠好义的精神。
  李光弼在太原之战中的出色表现,使他一战成名,被誉为“中兴第一”的战将。他灵活运用各种战略战术,如石炮、地道战、火牛阵等,将守城艺术发挥到了极致,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场战役不仅奠定了李光弼在古代武将中的历史地位,也为集义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集义村文物古迹众多,这些建筑不仅具有时代特色,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中,集义古地道尤为引人注目。这条地道据说是当年李光弼为了对付史思明的军队而挖掘的,如今已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探寻历史的神秘之地。地道位于集义村南大街12号院路东,清代时经过修缮,成为村民躲避战争、保护财产和人身安全的重要场所。地道内部构造巧妙,砖卷圆形顶,砖铺地面,通道拐角处设有通气口与地面相接,最深处离地面达3.6米。
  关于集义古地道是否真的是公元757年李光弼与史思明作战时挖的地道,目前尚无确凿的考古证据。但这一传说却为集义村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也激发了人们对历史的无限遐想。
  史家社与太原之战的关联。集义村西南的史家社村,其名称是否与史思明有关,也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徐沟县志中记载,史家社的原居民已经轶散,现在的居民多为明朝时迁移而来。那么,史家社是否真的是史思明军队的驻扎地?李光弼在集义召集百姓,是否就是为了向史思明的军营挖地道?这些问题至今仍然是个谜。
  然而,无论史实如何,太原之战作为安史之乱中的一次重大胜利,对于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李光弼在这场战役中的英勇表现,不仅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也为集义村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烙印。
  集义村的文武传统。集义村的历史不仅仅是一部战争史,更是一部文化发展史。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集义村形成了独特的文武并重的文化传统。村民们既崇尚武艺,又重视文化教育。清朝中期,集义村建起了东西堡门和魁星阁等建筑,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村民们的武勇精神,也寄托了他们对文化教育的期望。
  在集义村,武勇好义的精神代代相传。村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像李光弼一样成为大将军,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同时,他们也注重文化教育,希望孩子们能够文武双全,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这种文武并重的传统,使得集义村在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集义村的特色农业与文化。集义村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着独特的农业特色和文化风情。这里的南瓜因其个大、味甜、绵软而闻名遐迩。据说,集义的南瓜之所以如此美味,是因为当地特殊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以及农民们独特的种植技术。集义南瓜曾作为贡品进献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名声大噪。
  除了南瓜之外,集义村还盛产葡萄等水果。这里的葡萄皮薄味美,素有“北国明珠”之美誉。农业社时代,集义村的面甕则地辟为果木园,生产高品质的葡萄等水果。这些水果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经济收益,也为集义村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集义村的文化活动也丰富多彩。史家社村的秧歌、音乐、锣鼓队等文艺表演形式成为远近闻名的“三宝”。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生活,也展示了集义村独特的文化魅力。
  地理与历史变迁。集义村所在的清徐县地区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根据郦道元《水经注》的记载,这一地区在古代曾是湖泊遍布、水源丰富的地方。洞过水、涂水等河流穿境而过,为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地理环境的演变,这些河流逐渐干涸或改道,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传说。
  清徐县的地名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涂阳城、黑城等名称,都与古代的历史事件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这些地名的变迁和演绎,不仅反映了当地历史的发展脉络,也为后人提供了探寻历史的线索和依据。
  集义村作为清徐县的一个古老村庄,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从李光弼的英勇事迹到集义古地道的神秘传说,从南瓜的甜美味道到葡萄的诱人果香,从文武并重的传统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集义村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去探寻、去品味、去传承。在未来的日子里,集义村将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历史篇章,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永远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