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化*生活总第4190期 >2024-10-18编印

故乡·秋日
刊发日期:2024-10-1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韩婧宇
  每年一入农历七月,我们便要回老家祭祖。这是北方的习俗,不知何人何年所建。大约是由于气候原因,法定的清明时节,老家的野外依然是天地苍茫,无所绿意,春天还在遥远处,很少有人去上坟,所以就选择七月。
  塞外的农历七月,瓜果飘香、满目苍翠、高天长风、清爽宜人,大约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所以无论多远的外出之人,都要回乡祭祖。
  先人们的坟茔,大都在乡村、斜坡、有树有草的开阔之地。眼前有水,背后有山,真可谓风水宝地。他们在这里长眠安息,想必弃了人间烦心琐事,从此高枕无忧、再无喧嚣。
  借此机会,一边缅怀亲人,一边面见故友;一边看望庄稼,一边亲近故土。望着熟悉的一坡一梁,吸着天然氧吧的清新空气。眼前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久违的亲切,心里涌起浓浓的乡情,多是渴念满足后的欣慰之感。
  我的白色的山药花,我的蓝色的胡麻花,我的青绿的莜麦“铃铛铛”,我的狗尾巴的雏形谷穗穗。是它们把我养大,是它们见证了我的童年。
  它们是那么亲切,那么可爱,多少年如一日,在故乡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不屈不挠,顽强地生长着,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奉献着精神和物质的食粮。人们依着它们,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生生不息……
  是的,大地最强的力量,不是地动山摇,不是火山喷发,而是万物生长!这贫瘠的土地,这伟大的土地,犹如贫苦的先人,生长着一茬又一茬庄稼,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生命。人与地脉紧紧相连,无论生,无论死,他们永不分离。
  这算不得一方热土,它时常被寂寞和寒冷包围。出于对故土的偏爱,我权且说它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吧,书写着大自然的神话,创造着历史的奇迹,我将永远怜惜它、敬重它。
  回乡第二日,好友打来电话,已为我炖上羊腿,煎山药、油炸糕!这是小乡村最高的礼遇,特意买来的现杀羊腿。
  人是从前的情意,饭是从前的味道,时间恍惚三十年,一切依然如从前。不问世事,不问沧桑,莫论功成名就,莫言悲苦忧愁。仿佛时光永不流逝,仿佛岁月永远停留。我们仍是少年模样,我们依然如花绽放。我们此生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祭祖、会友、洗涮、收拾,时间很短,所做很少。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我们这一盆水泼出去,大人就再无依托。不孝的孝子,不贤的贤孙。此生不知为谁而活,此生能回报的太少太少……
  好在还有二妹,她仔仔细细地、认认真真地,为老人洗头、洗脸、洗手、洗脚、剪指甲……这一系列的小事情,对于八十几岁的老人而言,做起来已是困难;而对于年轻人来说,给八十几岁的老人洗头、洗脸、洗脚、剪指甲,何尝不是一件困难之事……
  没办法,水往低流,人往下亲。久病床前无孝子。照顾老人的事,没有十二分的耐心,我们真的做不到。感怀老弟一年365天,做饭端水,日日如此。但愿上帝能怜惜他,给他一个舒缓的心情,让他好过一点吧。
  立秋的前一天,我们匆匆离去,由老家返回。一切的烦忧,一切的愁苦,我们匆匆抛下,投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我们已经是故乡的过客,来去匆匆。“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秋天到了。
  在南方,秋已至,夏未远。流萤尚在,新月如钩。而北方,塞外,这瑟瑟秋风里,斜阳落日,明澈清冷,已是平添一丝凉意。
  我在中原的小楼,望着窗外被秋风劲吹的柳枝,已经感到了故乡的秋意,一丝一缕缠绕在岁月的枝头。
  用不了多久,便会有秋水长天,落霞孤鹜。从北向南进入供暖季,北方开始第一场雪……
  想来实苦,不想尚闲。
  秋天终是到了。虽然不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但从此早上的丝丝凉意,还是让人感念夏日的远去、岁月的流逝。
  这初来的秋日,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这烟火红尘,这雪月人间。凡尘俗世里的你我,又何尝不是先人情景,千里烟波无人诉说!
  秋日,当故事凋零,当繁花谢去,只剩天地一袭,暮霭沉沉,楚天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