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保明
九月一日的晨曦,如同希望的号角,唤醒了沉睡的校园,孩子们踏上了新学期的征途,也悄然解放了家中那些略显疲惫的“守护者”。电视荧屏上,央视的《开学第一课》如约而至,激励着每一个学子拥抱知识,追逐梦想的蓝天。
在这流转的时光里,我的思绪飘回了那个与自行车紧密相连的年代。这辆源自十八世纪法国的智慧结晶,跨越重洋,在新中国成立的曙光中,于一九五零年的天津,以“飞鸽”之名振翅欲飞。它,简单而坚韧,一根链条,两根轴,承载着无数人的脚步与梦想,穿梭在岁月的长河里。
自幼,我便与自行车结下了不解之缘。那辆邻居家破旧却充满魔力的倒蹬闸自行车,成了我童年最难忘的伙伴。在七八十年代的街头巷尾,它不仅是出行的工具,更是时代的符号,见证了北京长安街上黑压压的车流,记录了人们为了生活奔波的足迹。
谈及婚嫁,那时的“三转一响”中,自行车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新婚之日,车把上那朵鲜艳的大红花,不仅装点了新人的喜悦,更仿佛是在向世界宣告着爱情与自由的胜利。电影《人生》中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孩子们在山巅的呼喊,高加林与刘巧珍骑着自行车的身影,成为了自由恋爱的最佳注脚。
初入职场,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是许多人心中的梦想。在那个凭票供应的年代,每一辆自行车的背后,都藏着一段段凑票、排队的艰辛故事。我的那辆大链盒“飞鸽”,就是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几经周折才得以收入囊中。每当上下班时分,一抬腿,铃铛轻响,那份自豪与满足,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
然而,时代在变迁,曾经的车棚已布满灰尘,那些堆积如山的自行车,大多已不知去向,包括我的两辆“老伙计”。但在许多乡村,自行车仍是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而在城市里,它则摇身一变,成为了健身的时尚宠儿,驴友们骑着它,走南闯北,甚至跨越国界,探索未知的世界。
如今,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汽车逐渐走向电动化,而自行车,这个两百多年前的发明,依然以其无污染、经济实惠、健康环保的优势,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它不仅仅是一种出行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自然、对健康的尊重与追求。
我期待,未来的日子里,自行车能继续焕发新的活力,与新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再展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