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平
近日,我翻阅了《太原晚报》天龙随笔栏目中高定存先生的文章《万年黄河今日清》。那一脉源自天际的黄河水,波光粼粼的景象仿佛浮现在眼前,令我辗转难眠。于是,我起身对作者进行了一番了解。原来,高先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誉满三晋的大作家,他的散文集《黄河往西流》《祖辈的黄河》《书路散记》等作品畅销国内外,并被图书博物馆馆藏。他的文学造诣深厚,曾荣获赵树理文学奖。从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学识与考据精神,不难看出他是一位深入研究黄河的学者型作家,其作品资料详实,博古通今。我自责年岁渐长,疏于阅读,孤陋寡闻,今日才得以读到如此触动人心的佳作,实在惭愧!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炎黄文明。它流经九个省市区,源头在青海、兰州等地,其清澈碧蓝之美不言而喻。正如高先生所言,“黄河奔流百万年”,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从春到冬,西北风不断吹拂,从青海、新疆直至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一带,戈壁滩的辽阔与黄土丘陵的深远相互映衬。历经数亿年的风尘侵蚀,水流跋涉,从宁夏的“沙坡头”开始,黄河一路携带泥沙奔腾不息,流经蒙、陕、晋等地,隆起了海拔千百米的黄土丘陵冲积扇,将中原地区的人文历史掩埋于地下。黄河三角洲的汹涌洪流,如同悬挂在空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耸在华中平原之上,形成了“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壮丽景观。
历朝历代的帝王国君都将黄河水患视为“中华民族心腹之患”。从夏商时期设立“水正日玄冥”这一专门管水的官职开始,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中工部所辖的水部郎中、员外郎统一掌管水之政令,都体现了对黄河治理的重视。春秋时期的管仲曾向齐桓公进言:“善治国者,必先除五害”,而水害便是其中之一。汉武帝亲临黄河决口,与老百姓并肩奋战堵塞决口,并以“沉白马玉璧于河”以示治河的决心。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堪称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治理行动。他以“筑堤”引水入海缩短入海路线、提高河水流速及输沙能力等方法,彻底改变了地上悬河的状况。而康熙皇帝为了掌握黄河的第一手情况,乘船至宁、晋、陕、蒙等地,航程数千里,历时近一个月,提出了“康熙治河方略”。乾隆皇帝也认为治理黄河“关系国计民生最为紧要”。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1952年,毛主席就提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指示。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沿黄河流域调研考察,并叮嘱青海要保护好“中华水塔”。上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专家组团考察黄河后,深感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并将其作为世界生态难题之一进行研究。十几年前,黄河流域九省市水土保持年会在乌鲁木齐召开,自治区领导以大量详实的资料介绍了当地水土流失的严重情况。可见西北风的威力之惊人,以及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问题的严重性。
如今,黄河水变清是时代造就的伟大奇迹。我认为这一成就应该申报联合国生态环境奖。这一功绩的取得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当然也与千百年来研究探索者的辛勤付出密切相关。但我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67号令》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号令于2002年12月14日签发,颁布施行《退耕还林条例》。该条例的制定旨在规范退耕还林活动、保护退耕还林者的合法权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并改善生态环境。该号令的实施动员了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使25度以上的坡耕地几乎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大面积容易流失的活土层植被覆盖率迅速提高。这一政策在历届政府中得以延续执行,不仅使黄河的水质状况有了根本性好转,也使全国各大江大河的水质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当然,黄河的淤积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缓解。
近年来,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深入人心,全国普遍开展了治理环境污染行动,尤其是城乡污水处理工程的成龙配套建设,使河道水质达到了清洁运行的标准。同时,河道干流梯级开发调度以及拦洪蓄清系统性控制性工程的建设运行也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