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化*生活总第4161期 >2024-07-31编印

“八一”精神照大地南泥湾里闪光辉
刊发日期:2024-07-3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韩玉林
  南泥湾,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太熟悉了!从小听的唱的就是这首歌“……往年的南泥湾,到处是荒山,没呀人烟。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这首耳熟能详的歌,以其优美的曲调,朗朗上口的歌词,从上世纪40年代唱到如今,已经传唱了70余年,仍长盛不衰,常唱常新。每当唱起这首歌,就不由的使我充满对南泥湾的向往。南泥湾,真是一个鲜花开满山的地方吗?南泥湾,真是如江南一样迷人的地方吗?什么时候,才能到南泥湾看一看呢?2019年7月29日,趁着与家人的陕北行,终于来到了南泥湾,圆了我的梦。
  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由3条河川组成一个“丫”字地形,交汇处叫阳湾,即现在南泥湾镇的所在地。百年前,这里人烟稠密,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生产和经济都十分繁荣。然而清兵入关后的民族纠纷导致人们陆续逃离,富甲一方的三川之地便蒿草丛生,荆棘遍野,野兽出没,渐渐变成了人烟稀少的烂泥湾,南泥湾便由此而来。
  我们的车子经过南泥湾收费站后,一直开到桃宝峪村停车。村口有两处新建的石碑,左边是“北京知青林场”,右边是“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南泥湾综合教学基地”。我们已经来到南泥湾了,首先看到的是大面积的农田,满山沟里到处是茂盛的庄稼,绿油油的惹人喜爱,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在桃宝峪导游带我们先参观了八路军战士修建的两层土洋楼——红楼(原中央管理局干部休养所)旧址。朱德曾邀延安五老(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在此小憩。接着参观八路军炮兵学校旧址。1944年1月“延安炮兵学校”成立,郭化若任校长,邱创成是政委。我们站在郭化若题字的旧址碑前留影。在这里还参观了“北京知青林场”“养牛场”等,现在还有5位北京老知青,扎根落户于此。
  九龙泉,位于后九龙泉村,因山下聚集了9眼泉水而得名。当年,毛泽东、朱德、任弼时、彭德怀等视察南泥湾时,曾多次前来饮过水。过去,这里山林茂密,阴霾弥漫,沼泽遍野。因水质硬,一种大骨节病肆意流行。方圆几十里,人烟稀少,一片荒凉。八路军部队初来时,战士们顶着水土不服的艰辛,一边开渠治理沼泽,一边掏井去污治病。经过几年的不懈治理,不仅使这里的大片沼泽变成了优质水稻生产基地,而且还改变了九龙泉的水质,缓解了大骨节病的流行。后来村民们为了感激子弟兵,在此建两亭,并立碑纪念。清澈的泉水从9个龙嘴里日夜流淌,汩汩的泉水泛着碎银般波纹,流淌着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思念,也见证着这块土地日新月异的变迁。我们纷纷拿出杯子接水,每人畅饮一杯甘洌的泉水,尽情享受着这难得的清凉甜意。边喝边看着眼前平展展、绿油油的稻苗,远处满山的绿树和众多的鲜花。心中感叹:南泥湾啊,真不愧是陕北的好江南!
  在前九龙泉村路旁,有一座烈士陵园。陵园内有3个碑亭,每个碑亭里矗立着一块石碑。正中的碑石上镌刻着由毛泽东亲笔题写得“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碑文。左右是359旅718团、719团烈士纪念碑,分别由当年的师长贺龙题写得“为人民服务而光荣牺牲,为革命烈士要坚决复仇”,及旅长王震题写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碑面上刻满了烈士的名字。陵园门口两旁石柱上刻联:“忠烈为国死,志励敌胆寒”。不大的陵园除了围墙、碑亭、石碑和几棵厮守的松柏树外,几乎看不到一点奢华。这一从俭、惜土的做法,与当今那些肆意吞占耕地的行为相比,不禁使人感慨万千!
  我们乘车来到南泥湾镇,宽阔的广场上,一座巨型棕褐色的359旅官兵军垦群雕像,在耀眼的阳光下显得恢弘而悲壮;高高的纪念碑上有毛泽东题写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八个金色大字,在蓝天白云下愈加巍峨而庄严。雕像的后面就是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我们随着游人进去参观。平房展览馆面积不大,馆内格局紧凑,陈设着大量的图片和实物。那些陈旧的图片和俭朴的实物,似乎带着我们穿越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让我们感受到南泥湾的沧桑历程。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调集几十万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140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怎么办?毛泽东提出“自力更生”的方针。1940年秋,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亲自到南泥湾勘察地形,认为这里适宜垦荒屯田。
  1941年春,359旅的指战员在王震旅长的率领下,进驻南泥湾,展开了大生产运动。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一片荒野变成了良田。短短三年内,就开垦了荒地27万亩,让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1943年,毛泽东亲笔为359旅的领导干部题词,并嘉奖全体将士为“发展经济先锋”。同时,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南泥湾》也应运而生,经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这首歌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让南泥湾的名声远扬。
  如今,走进南泥湾,我们仿佛还能看到当年那轰轰烈烈、改天换地的场景。虽然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却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也留在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南泥湾之行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与奋斗。看着眼前的这片土地,我由衷地感叹:这不仅仅是一片丰饶的土地,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精神的传承。在这里,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南泥湾的美丽风光,更能感受到那份深厚的革命情怀和坚定的信念。
  回望历史,我们为先辈们的英勇奋斗而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传承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南泥湾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