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化*生活总第4160期 >2024-07-29编印

午间一瞥 见证生活
刊发日期:2024-07-2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张翻明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一天上午,我听说村东支四农南北向的顺渠要翻新,午饭后我迫不及待地骑车直奔该地段。到场时,有几位工人师傅在树底下休息等待。不多时,和好的混凝土从搅拌站运来,工人们各执工具,铁锹、抹铲、搅把、割刀……分布在自己的岗位上。首先是运来的混凝土从三轮车上卸到一铁盘内,挖机司机将剩余在车上的混凝土清理干净。
  工作开始,一台主机稳稳地坐在准备好的渠内,工人师傅们早已围在机器周围。瞬间,主机缓缓挪动运行,我便拿起手机拍照摄像。如果不仔细观察,你还看不出机器在前进。当你找一个参照物细心观察,你会看到面前完整而崭新的水渠。
  站在一旁的范师傅,见我拍照,来到我跟前,顺口说:“你要发抖音吗?”我点点头,说是在玩呢。“玩玩也好,也能增长知识。”我被范师傅面带笑容的主动热情所打动,两人就慢慢攀谈起来。我们一边谈,我一边仔细看:最前面的两个人用铁锹把铁盒里的混凝土铲到机器上,中间的两个人根据机器运转速度,又将混凝土铲到料斗里,后面的两个人又是洒水,又是用抹铲随后修理。范师傅还拿起铁刀每隔几米开一缝。每前进一段,后面的两人还要用黑色塑料薄膜覆盖在渠上,撒土封闭,以保证充足的水分,利于养护。机器在不停地缓缓前行。细看整个流程,人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职,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我说:“范师傅,你应该是领导吧?”“和工人们一样的。”他很谦虚、随和。后来我才知道他是项目经理。在我俩几次一问一答后,范师傅说,早十几年前,他们(江苏人)就生产这种修渠机器,施工分布在全国各地。现在,这里有两支队伍,另一支在河西,每支十来个人。今春为此事来过几次,作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测量地势走势、高低差,测量土质,修改过方案。最终,他们抬高了渠道,让水位平均高出地面40公分,以保证节约用水,又兼顾了汛期退水。现在面前的这条新渠,混凝土厚度平均10公分,两边渠壁厚度要达到15公分。当我问范师傅工作量时,他说每小时约完成30米左右。翻新的渠平整、光滑、美观、结实耐用。
  当我走向前面,从平整的雏形土渠里,看到渠底里顺躺着一条拇指粗的铁索,便问范师傅:“铁索是干什么用的?”他答说是起牵引作用的,动力是安装在主机上的电动机。随机还有停在路边的柴油发电机。
  在我俩谈论得兴起之时,面对新渠,自然也想到了渠道的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渠都是靠人工一双手一把铁锹挖出来的。那时候,科学落后,机械跟不上,农业上大型作业都是靠人海战术,我也曾参加过。什么挖渠打堰、修筑公路、兴修水库……工地上总是人山人海、红旗飘飘、喇叭声不断。而且使用的渠,每年秋后都要清理,叫作洗渠。挖渠时虽然要求也很严格:坡度比例合适,七个面要保证平展,八个棱须笔直,开口夹底尺寸符合标准,看上去整体顺畅。但浇地时渗水、漏水、跑水的情况时有发生,水资源浪费严重。特别是冬季浇地,地冻铁锹配不上用场,用镐头刨口子,震得人手麻背痛,常常是挥汗如雨,地上仍是一个个白点子。
  农村实行“大包干”后,国家把“三农”提升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努力改善农业设施,普及农业机械,从各方面减轻农民负担,创造出了混凝土U型预制板,用人工铺设渠道。这样一来,水是明显节约了,人工也减少了,但效果还是不能与今天的渠道相提并论。
  我俩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渠道的变化,畅谈着今天的幸福生活。看,祖国的大江南北正在实施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国家投资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立足三农、服务三农,无偿兴修水利,这是从古到今从未有过的。我不由得回想起早些日子村里召开的党员、村民代表会议,一致通过决定了我村今年的重点建设项目:改造铺设耕作道、翻新浇地农渠、翻新村委会办公楼。现在已如期实现了两个项目,村委会办公楼也接近尾声。
  最后,我用目光扫视了拉运混凝土的两位村民,他们正在向我们微笑呢。范师傅说,今年在我村修渠已有两月之久,至今共修了十条渠,明天将要去西谷村投入新的战斗。我看着崭新的渠道,想到村庄日新月异的变化,我愿我的家乡、我的祖国蒸蒸日上,越发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