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葡乡*情怀总第4157期 >2024-07-22编印

怀念当县图书馆服务生的岁月
刊发日期:2024-07-2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洗尘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清源和徐沟合并后不久,万木复苏,百业待兴。各项工作逐步展开。当时清徐县十分重视文化工作,由县文教局的一名副局长担任县文化馆的馆长,又从徐沟地区抽调回几名有文化特长的干部充实到县文化馆。其中由贾生寅任副馆长,主持日常工作,由牛建英(女)负责宣传和图书室的工作,李承源负责党支部工作,王瑞华(女)负责财务工作,原有的杨辅明负责美工室、牛广明负责群众文化工作,还有几个职工个个都是文艺骨干,一时间县文化馆的工作开展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十分活跃。
  县文化馆的地址在南门大街北端路东的一个大院里,离我家不到50米。当时我只有十来岁,每天一下学就到文化馆去玩。当时文化馆有十余人,办公场所很缺少,一进大门正对面是综合大办公室,也是文艺活动室,左边是一个大游艺室,内有一张不标准的旧乒乓球台,也是清徐最早的乒乓球台,还有象棋、军棋、跳棋、克拉棋(当时很流行的一种活动,现在已淘汰)等活动器材。我就是从那时起开始学打乒乓球的,乒乓球拍是没有海绵的干板子,有时轮不到球拍,就把我母亲做饭用的剔八古板子当球拍使用。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能够去右边的图书室向牛建英老师借本书看。牛老师见我喜欢看书,就主动推荐好书给我看,为了能经常看书,我主动在下班后帮助老师整理图书,打扫阅览室。我做图书馆的义务服务生就是从那时开始的,也是县图书馆的第一名服务生。
  牛建英老师四十多岁,中等身材,面容清瘦,神采奕奕,精神干练,而且说话和气,平易近人,是一个很有才华的知识女性。她把图书室的工作搞得井井有条,生气勃勃,很受读者欢迎。特别是少年们常常把不到两间的阅览室挤得满满的,一下学就赶紧往图书室跑,生怕借不到连环画小人书。在阅览室我一个人忙不过来,就把我的同桌杨建国同学,介绍给牛建英老师来图书室当服务生。杨建国小名铁牛,是我的邻居发小,他从小聪明、爱动脑筋、好读书,样样都比我强。后来他考上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银川市从事国防科研工作,很少回家,我们俩有几十年没见面了。
  牛老师把文化馆的宣传工作也搞得很活跃,综合办公室门外的大黑板报是她的重要宣传阵地,黑板报基本上每周一期,内容很丰富,五颜六色的彩色粉笔把黑板报装扮得十分漂亮,有花纹、有图案,还有各种漂亮的美术字,深受大家喜爱。1956年,牛建英老师调到清徐露酒厂宣传部工作,我很少能见到她。她是清徐图书事业的第一人,当时的文化馆图书室就是后来县图书馆的前身。
  牛老师对我很关心,耐心教导我图书管理知识,鼓励我要养成爱学习、爱读书的好习惯,为我以后的人生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我都非常感激牛老师对我的培养和教育。
  1957年,清徐县文化馆从原址向南迁移到南门街路西的一处大院,在南门街和仓门街的西南角处。当时,从中央监察部下放到我县一批干部,其中有顾中正分配到县工业局;段人昆分配到清徐中学,曾经是我的俄语老师;张泽朋分配到县文化馆工作。他来到文化馆后,领导让他开始筹备成立县图书馆的工作。当时我上小学五年级,下学后主动去图书馆帮助张老师干活,成为他的小助手。
  张泽朋老师是北京人,曾经是傅作义将军的少校参谋,高级知识分子。他五十来岁,修长的身材,慈祥的面孔而又带着严肃的表情。他礼貌待人,态度和蔼,讲一口地道的北京话,总是轻声细语,从不高音。我从来没见他和人生气过,没训斥过别人,他脸上很少有笑容,只是高兴时口里轻轻地哼几句京剧空城计。他对图书馆的工作很内行,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以馆为家,没有上下班之分,清徐县图书馆就是他一手创建起来的。图书馆成立挂牌那天,我们把馆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张老师还穿了件深蓝色新制服。
  图书馆新迁后面积宽敞多了,临街是三大间的阅览室,中间对外开门,上班时打开门读者可直接从大街上进入,十分方便。阅览室右边连着借书处,借书处向内延伸是书库,书库的尽头是张老师的办公室兼卧室,布局一贯连通,工作起来十分方便。图书馆每天上午休息,下午四点上班,一直到晚上九点下班,每周星期一休息。
  张老师很会工作,他选拔爱学习、好读书、品德良好的学生担任图书馆的服务生,他专门教我们如何将图书分类、登记、编号、上架等一系列图书管理方法,教我们读者借书、还书等程序,还教我们如何对破旧图书进行保护,用牛皮纸包书皮等技能。他很重视对服务生的管理、教育和使用,以思想教育和鼓励为主,表现好的还会受到老师的表扬。他对年龄大、服务时间长的服务生很信任,对新来的服务生都是由老服务生负责传、帮、带。我在图书馆当服务生年龄大,时间长,像是一名班长。上班时有服务生在,张老师一般在办公室看书,有事我们去处理,每天下班后我们要打扫卫生,整理图书,每人可以借一本书带回家看,张老师要亲自为我们检查登记。
  张老师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以馆为家,常年没有公休日,只是每年利用春节期间回北京的机会,还要跑北京的书店为图书馆购书,所以清徐图书馆的藏书不仅数量多,而且还有其它地方没有的好书。他的生活有规律,也很节俭,很少花钱。他一人在外,有时生活上有难处,我就尽力去帮助他;有时他病了,我帮他请医生看病,他的衣服脏了、破了,我拿回家让我母亲缝洗干净。当时正逢国家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粮食不够吃。张老师每天要从图书馆去县政府食堂吃饭,正好路过我家门口,他饭量小,运动少,经常把好吃的剩下的饭菜送到我家,让我们可以改善伙食。我对他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尊敬,邻居们看到张老师给我家送吃的,对我说:“你干爹又来给你送好吃的了”。
  张老师家学深厚、知识丰富、精通历史、擅长书法,特别对草书有较高的造诣,具有草书大家怀素的风韵。清徐县每年举行表彰会、劳模会前,都是请张老师写奖状。图书馆门前的大牌匾就是他的手书,我结婚时他为我书写婚联,还买了张红色的虎皮纸写了“百年好合”致贺。他曾说最崇拜的两位书法家,一个是怀素,一个是毛主席。他见我也喜欢书法,就耐心教我练字,遗憾的是我没有抓住这个机会,没有坚持练习,结果字写得也一般。当时,县广播站站长王一峰是他交流书法的好友。张老师也很喜欢下棋,常去图书馆和老师下棋的有唐作元、王亨长、王五同等领导。
  我从小喜欢看书,在图书馆当服务生的日子里,我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每天晚上看到深夜,先是主要看小说,如《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保卫延安》《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后来就读外国名著,历史书籍。每读完一本书,张老师都要求我写读后感,并且要贴在阅览室供同学们学习。为我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张老师虽然是一个人,但是图书馆的工作很活跃,除了馆内正常工作外,每逢“六一”节、中秋节、元宵节期间,都要为学生们举办有奖灯谜活动,服务生是灯谜活动的主力军。通过开展灯谜活动,我学会如何组织灯谜活动的全过程,参加工作以后,我还帮助县政协、县总工会、东湖饭店、水泵厂等单位举办灯谜活动。我喜欢猜谜语,通过猜谜,能增加知识也学会猜谜语的技巧。后来我参加全国谜语竞赛,在两万多参赛者中获得三等奖。每周末,张老师还组织学生们举办“故事会”,我多次是主讲人,有时是要连续讲的。我讲的故事主要有《智取威虎山》《烈火金钢》等。后来我任小学教师时,每到课余时间,我也喜欢给同学们讲故事,很受同学们欢迎。
  张老师对我严格要求,除了教我管理图书的知识,还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他教导我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虚心,才能进步。要永远心存良善,诚信为本,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使我在人生道路上如何做人做事受益匪浅。
  1972年,张老师即将离休前,正好我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张老师向领导推荐我到图书馆接替他的工作,当时因为多种原因,未能实现。张老师离休回北京后。我们一直保持通信联系,1975年和1990年,我利用进京参观全运会和亚运会的机会,两次去他家看望他老人家,受到全家人的热情接待。只是在1993年他逝世时我没有机会见他一面,成为我终生的遗憾。他享年八十五岁。
  张老师,我永远怀念您!
  自从张老师离开清徐后,我从学校调到体委工作,也淡出图书馆服务生的行列。但是,18年图书馆服务生的岁月,是我人生路上十分难忘的经历,是非常难得,也是无比珍贵的。在这段时间,我通过阅读大量书籍,增长了许多知识,提高了文化素质,懂得了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学会了书本上没有的认知和能力,培养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格,树立了与人为善、乐于奉献的思想理念,从而使我人生旅程更加丰富多彩,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