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宝太
作为清徐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续思文最大的贡献是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通俗易懂、脍炙人口的绝句,让外地人闻听“唯有清源入画图”的优美诗句而对清源这座北方的江南小城心生向往,仅从这一点上讲,继续研究一下他的生平事迹就很有必要。在撰写第一篇介绍续思文的文章时,我就听说有其墓志铭文存世,但难觅踪迹。近日,在大同文友刘俊喜先生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找到了铭文。由于原碑已失,文载拓片,虽为原貌,奈清晰度不是太高,有个别文字难以辨识。碑文以文言写成,句读全凭个人学识,现代人读来不是很方便,我试着做了标点断句,个别生僻词语做了释注,但由于学识浅薄,谬误歧义定然存在。试录原文如下。
历署武川归化文水清源等县知事续君虞城墓志铭
山西清乡督办公署秘书、砚愚弟(同学)五台孟望椒顿首撰文,世愚弟五台张嘉琳顿首篆盖,砚愚弟五台赵书麟顿首书丹
余年弱冠,与续君虞城受业于邑之金山轩伯刘夫子,同榻同爨,析疑辩难,相得甚欢。及君卒,其长子海望以余交君久,知亦深,请铭于余。余愧不文,而义殊难辞也。
君讳思文,别号琢雪,虞城其字,世居崞县铜川之西社村。太高祖庠生映奎公,讳云龙,配刘氏;高祖庠生园庵公,讳作义,配刘、樊、李氏。皆以子孙贵显,诰封奉直大夫。曾祖太学生,例授登仕佐郎,维藩公,讳价人,配李、王氏;祖庠生硕斋公,讳宗彦,配梁、李氏;考用五公,讳崇福,配郭氏,为同邑名孝廉郭九华先生之长女,名孝廉郭礼畊先生之胞姊,于《礼经》内,则一篇多能诠解,生丈夫子三人。君其长也,幼颖异,兼承家训、年十三、四岁,举凡经、史、子、集,立身济世之学,即留心探讨。为文章诗赋,蹊径分明,落落大方。初从硕斋公读书于平遥。每应超山书院课,辄列前茅。嗣君之外祖父郭九华先生主讲长子廉山书院,君年二十二,随之课读,同院诸生见君之文,雄浑隽永,无不佩服。而君亦随于是年入县庠,旋以超等第一名食廪饩(皇粮),为学宪所器重,保送本省初次成立之师范学堂。迨清廷诏停科举,君鉴于时局艰危,非航海考察列强大势不足以图存,乃毅然只身东渡留学日本,毕业后为奉天将军赵次帅电调,供职在奉五年。因办防疫出力,蒙清廷奖给五品顶戴。
民国纪元,由山西都督府秘书署武川县知事,是年九月,复兼署归化县知事。四年,第四届知事考试,君以武川、归化两县政绩卓著,保准以荐任职任用,分发奉天。五年,充任山西省警务处秘书长。六年,署理文水县知事。文水民情健讼,兼以水利纠葛,悬案极多。君下车后,清厘旧案,片言立决,士绅以为能。时值九年,亢旱,遍地灾黎,君特蠲(积存)廉俸千金,寄交乃父用五公,扫数购粮赈济乡闾,多所全活。十年,调署清源,兴利除弊,造福一方。解组之日,父老攀辕塞道。君之以德化民者类如此。十七年,复充太原市公安局秘书,襄赞局长袁公办理警政,因往年操劳过度,致亏心血,病根久伏,一触即发,竟于民国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卒,享年五十有八岁。二十三年夏历十月一日,喆嗣(尊称对方儿子)海望启君元配温夫人之圹(墓),扶柩合葬于村西中项地,新阡踪按。
君器宇轩昂,剧谈之下,两目闪闪,有俯视一切之概。然行已接物,一遵礼法,尤能始终孜孜也,力学为用,合行藏之。具因之历宰四县,无非以勤求民隐,因地制宜为要务。尝谓改革之后,当先与民休息,逐渐推进。操之过切,则戾俗,病民之政以生,非牧民者所宜出也。故所至之县,咸以君怀抱奇策,不激不随,□有可以置身通显者。独惜降年不永,仅以县令及府厅局处佐理骖耳。至其自奉位约而遇人危难,不惜重资,辄能慷慨助援,又岂一般悭吝俗吏所可及哉?吁,君诚不愧通儒矣!
著有《乡守辑要》《琢雪斋文存》两种,待梓。
元配温夫人有贤德,享年三十九岁,于清宣统三年二月二十三日卒,生子三:长海望,山西法政专门学校商本科毕业,荐任职本省候委县长;次海熙,山西工业学校毕业;次海琛,军政部陆军军医学校毕业。女一,适李望族继配。张太夫人无出。孙四:尔谦、(尔)唐、(尔)元;孙女七:毓芳、次芳、坤元、蕙芳、纯宜、坤宜、静芳。尔谦南开大学肄业,尔康、尔健甫入学,俱海望出。尔元,海望出。
铭曰: 忽矣吾君,气禀清明,英姿秀质。著述文章,崇乎四术,
吟泳诗□,唐音宋律,□入黉宫。声名洋溢,长因救时,
航海留日,归国以还。学尤精一,历任县宰,赏信罚必。
抚字辛劳,鞅掌据拮,指针循良,龚黄再出,佐治府厅,
参与机密,护急重轻,剖判明悉。岁值凶荒,九空十室。
眷顾乡闾,蠲奉赈□,好义如斯,洵堪记述。奈不永年,
夫跻显秩,承其后者,来源泊泊。子孝孙贤,兰芳桂□
男:海望、海熙、海琛
率孙尔谦、(尔)康、(尔)元、(尔)健瘗石。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岁次甲戊夏历十月初一日,族侄续希孟双钩刻石。
这篇铭文,是由续思文的同乡同学(砚愚弟,虽不属同县然居所相近)、时任山西清乡督办公署秘书的五台人孟望椒撰文,世交兄弟(世愚弟)、五台人张嘉琳题了篆额,同学、五台人赵书麟书丹,续的本族侄子续希孟双钩刻石而成。
从碑文来看,续思文的生平与拙文《清源水城名片之续思文》并无出入,但更加详细生动。他自幼聪慧,十三、四岁即留心探讨经、史、子、集等传统学问和立身济世经典,所写的文章诗赋,雄浑隽永,落落大方,不同于老生常谈,同学们都很佩服。22岁时进入县庠,很快就以超等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公费生(禀生,食廪饩),受到学校官长的青睐与器重,保送到山西省刚刚成立的师范学堂学习。清廷停止科举考试后,他有感于时局艰危,认为不向西方学习则国家难以生存,毅然只身东渡留学日本,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与理念,寻找救国济世的良方。
学成归国后,他就职于东北,因抗疫有功,清廷破例奖给了他五品顶戴,后回山西任职。民国元年(1912年),他任山西都督府秘书,随后被派到当时属于山西省辖的今内蒙古武川县任知事,同年九月,又兼任了归化县知事,统管两县。因治理武川、归化两县政绩卓著,在民国四年(1915年)的第四届知事考试中,他被推荐任用,担任了山西省警务处秘书长。民国六年(1917年),他再次主政一方,来到了省城周边的文水县担任知事。
清末民初的文水县,因为浇地用水与河道泄洪引发的纠纷特别多,甚至引发械斗,但大部分还是闹到衙门公署打官私来解决。由于官吏无能,这些纠纷能审结者并不多,给民间留下隐患,形成恶性循环,这一来,就给人们留下了文水人难緾、爱打官司的不良印象。续思文到任后,以其清醒的头脑、缜密的逻辑、渊博的学识和在政法机关积累的经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积压的案件进行了清理,好些案子都是几句话就分清原委、做出决断,让涉案双方都信服息讼,这一下轰动全县,不论是官是民,或士或绅,莫不交口称赞,都非常佩服这位新任县知事的能力与才干。
续思文在文水任职时的民国九年,也就是1920年,中国北方发生了罕见的旱灾。这场旱灾,一是面积大,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和陕西五省,还波及到了南方的湖北、江苏和东北的辽宁、吉林的一些地区;二是历时长,从开春初现端倪,一直延续到了炎夏,原本应该是多雨的夏季,依然不见下雨的迹象。按照华北正常年份的降雨量,一般都在600—800毫米之间,这一年却不到常年的三分之一,属于极度干旱少雨,地面上甚至旱裂大缝,庄稼全部旱死,颗粒无收,受灾的县份达到了300多个,受灾人口则达到2500多万,有50多万人被饿死,后人将其列入20世纪最大的自然灾难之中。
当时的文水与相邻的清徐一样,都是这场旱灾的重灾区,遍地都是饥饿的灾民,赈灾救民成了头等大事。续思文除了尽职履责,组织治下文水县的抗旱救灾外,还心系家乡,将积攒下的薪金寄回老家,嘱托父亲购粮赈济乡邻,确保了乡亲们渡过难关,不致饿死。
1921年,续思文调到清源县,继续担任县公署知事。在任上,他着眼大灾之后民不聊生的严峻现实,兴利除弊,以德化民,广施仁政,为民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这一干就是4年。在他任内,百姓生活虽非富足,但社会安定祥和,其时山西省远离战乱,又无大的天灾,尚属难得的休养恢复期,他也才有心情吟咏出那几句清徐人都熟悉的诗句。到1925年他调离时,清源的父老乡亲争着拉住马车,依依不舍,出来送行的民众充塞了街道。
民国十七年(1929年),续思文重返警界,担任了太原市公安局秘书(长),辅佐办理警政,于民国二十一年(1933年)病故于任上,享年58岁。
铭文中还对续思文的形象气质和为政思想作了介绍,言其气宇轩昂,英姿秀质,十分健谈,特别是在讲话时,两只眼睛特别有神,慷慨激昂,滔滔不绝,有俯视一切之气概。而且他在做人做事方面,循规蹈矩,彬彬有理,完全符合传统的礼法制度,是典型的谦谦君子。他在政务之余,坚持学习,非常勤奋,特别是面对社会大变革的世界潮流,努力学习新知识新学问,以适应县域政治由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发展。在政治理念上,他因为先后主宰过四个情况各异的县份,既有塞外多民族杂居的新开发地区,也有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千年古县,但不管身处何地,他都稳字为要,并以自身的孜孜勤奋来追求这一目标的实现。他出身社会底层,深谙民众疾苦,又熟读历史,懂得在战乱天灾叠加的特殊时期治理一方必须尊重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才能便于民众休养生息,求得发展。他曾对人讲,社会经历了大的灾难或变革之后,最要紧的是先保证人民能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恢复元气,才可以逐渐推进各种新的政策举措。脱离现实,操之过急,肯定会走上暴戾的旧路,出台一些给人民带来痛苦的恶法恶政,这是为政者要特别警惕的。正是因为抱有这样以民为本的理念,他在各县当政时,都能够做到既不偏激冒进又不碌碌无为,出台的政策都很有针对性,收效也自然明显。
文中还对续思文为官多年而洁身自好的廉洁品德大为赞美,说他虽然怀抱奇才大略而仅做过县级主官,甚为屈才。但即使是在这样低层的职位上,他见百姓遇到危难之时,却能够不惜重资,经常慷慨解囊,施以援手,仅从这一点来看,就不是普通的悭吝俗吏能做到的。确实,在“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思想盛行的民国乱世,续思文能够如此,虽仍属封建旧君子,却也无愧于中国读书人追求的通儒廉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