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化*生活总第4147期 >2024-06-28编印

“两个太原”伪史论批谬之二
——王国维荒唐的“南北太原”论
刊发日期:2024-06-2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王增斌
  疑古思潮,一种对传统历史观念偏激性的解读,对真实的历史记录歪曲重造,源于一些文人哗众取宠式的标新立异。这种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辅之以地域文化的争夺,加上别有用心者的鼓噪,某种虚造的历史随之大行,渐成不可向迩之势,影响所及,真实的历史遂被湮没甚至被改造。“两个太原”论,先由明末遗民顾炎武“发明”,晚清王国维,再循顾炎武混乱的逻辑,提出自己“南北太原”的“想象”。
  一、王氏“南北太原”的出处
  王氏论点,出自其《观堂集林》卷第十三之开篇《鬼方、昆夷、玁狁考》一文。该文意在考证先秦时代对华夏族造成极大威胁的几个不同时代不同名称的外族入侵者。
  文章开篇一大段写作目的后,他依次考证“鬼方”“昆夷”“玁狁”,王国维“太原论”出现在考证玁狁一段中。
  王氏首先陈述“玁狁”一词“见于书”者共六个,接着陈述“玁狁”一词见于“器”者(即钟鼎金文)共五个,然后对这十一个地名重复者进行归并,共得九个。他接连考证了六个地名后,接着论后三个地名,最后他专论“太原”一地。
  二、王国维“太原”认定上的摇摆不定
  王氏论“太原”,立论根据亦同顾炎武,也是从分析《诗经·小雅·六月》一诗开始的,但他首先在这个问题上呈现出一种莫衷一是的错乱。他先是说:
  “《禹贡》‘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郑注、孔传均以太原为汉太原郡。然禹治冀州水,实自西而东,疑壶口、梁、岐而往,至霍太山,其地皆谓之太原。”
  接下他又说:“《左·昭元年传》‘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则太原之地,奄有汾、洮二水,其地当即汉之河东郡,非汉太原郡矣。”
  再下,他复言:“疑太原之名,古代盖兼汉太原、西河、河东三郡地,而秦人置郡晋阳,诸县遂专其名。”
  王国维先是认为,根据《尚书·禹贡》篇,太原是“壶口、梁、岐而往,至霍太山”的总称;接下他又认为,根据《左传·昭公元年》“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十个字,太原应该指汉之河东郡;再接着,他又认为,最初的“太原”之名不但包括汉之太原郡、河东郡,而且包括汉之西河郡。以上典型的“王式思维”,极其紊乱。
  在“太原”问题上摇摆了三次之后,他最终据“洮水”“雷首山”,把太原定位于汉之河东郡。
  接着上面的话,他说:“《后汉书·西羌传》穆王西伐犬戎,取其五王,王遂迁戎于太原。此事当出真本《竹书纪年》。穆王所迁者,盖即五王之众。郭璞引《纪年》云‘取其五王以东’,则所迁之地,亦当在东。”
  接下他说出了关键性的几句:“《穆天子传》:‘天子至于雷首,犬戎胡觞天子于雷水之阿。’此亦犬戎既迁后事。案雷首山在河东蒲坂县【今蒲州】,《纪年》与《穆传》所纪若果不谬,则太原在河东可知。后人或东傅之于晋阳,西傅之于平凉,皆与史事及地理不合者也。”
  所谓“后人”,即指顾炎武,提出己说,当然必须否定顾说。
  以上王氏太原河东论的证据,实际上只有两个:
  (一)《左传·昭公元年》的记载
  (二)周穆王迁戎太原以及雷首山会犬戎首领
  三、王氏“河东太原”说假设同样经不起推敲
  (一)关于《左传·昭公元年》的记载
  王国维说:“《左·昭元年传》‘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则太原之地,奄有汾、洮二水,其地当即汉之河东郡,非汉太原郡矣。”
  “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出现的背景,《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君晋平公姬彪有病,郑国于是派子产(即公孙侨)到晋。平公身边的大臣叔向告诉子产,国君之病,据占卜者言,是由于实沈、台骀二神作祟而起。叔向不知二神来历,博学的子产遂给叔向解释二神的源流。他对台骀神的解释如下:
  “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冥師,生允格臺駘。臺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大原。帝用嘉之,封諸汾川,沈、姒、蓐、黄實守其祀,今晉主汾而滅之矣。由是觀之,則臺駘汾神也。”
  王国维根据子产宣讲汾水之神的十个字“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于是认定太原之地指汉之河东郡。这种认识有没有道理?答曰:毫无根据!
  按王国维所引这一段,出西晉杜预注、唐人陸德明音義、孔穎逹疏之《春秋左傳》注疏卷四十一。
  “宣汾洮”三字,晋杜预注曰:“宣猶通也,汾、洮,二水名。”
  “障大澤”三字,杜预注:“陂障之。”
  “以處大原”四字,杜预注:“大原,晋陽也,臺駘之所居。”
  王国维或许没有到过太原,所以他不知太原城乃傍汾水而筑?至于洮水,《尚书》已出现,在今甘肃省。王国维或许认为洮水在汉之河东郡,为晋南之水。
  但即使汉之河东郡曾存在洮水,也说明不了太原即在汉代河东郡,为什么?因为当年的台骀,是作为水官,治理天下之水的。疏通上下游之水,为的是解决太原水患问题。洮水作为太原下游之水,当然也在治理的范围之内。
  (二)关于雷首山会犬戎首领
  王国维说:“《后汉书·西羌传》穆王西伐犬戎,取其五王,王遂迁戎于太原。此事当出真本《竹书纪年》。穆王所迁者,盖即五王之众……《穆天子传》:‘天子至于雷首,犬戎胡觞天子于雷水之阿。’此亦犬戎既迁后事。案雷首山在河东蒲坂县,《纪年》与《穆传》所纪若果不谬,则太原在河东可知。”
  按王国维说法,周穆王“迁戎太原”后,曾在雷首山接见犬戎主,而雷首山恰处晋南,故周穆王“迁戎”之地即在晋南,而“迁戎太原”即等于“迁戎河东”,河东=太原。
  如按王国维说法,太原在河东,穆王迁戎即迁往河东。但如果按唐叔虞封地晋南论者的说法,唐叔虞从一开始就封在河东,而且就没有动过窝——包括从唐改晋,始终一地。河东这个强大的晋国,能让出自己的地盘交给戎狄居住吗?河东且是晋国统治的中心,国都之所在,周穆王将大量被征服的异族迁于晋之腹心之地,晋国能允许吗?如果晋国真的让出自己的地盘,这个国家又搬向何方?
  恰恰相反,穆王迁戎太原其事,正好验证晋之初都在今太原,由于穆王迁戎太原,晋国之都才不得不向南转移。班固诸人所言晋武侯迁都闻喜之事不虚。
  或者晋国国都迁移在前,太原形成治理的真空,穆王才有可能在此地安排戎狄部众。
  王国维以雷首山在晋南,周穆王邀请犬戎主来雷首会面,就认定此地乃“迁戎”太原之地?这种思维实在令人难以理喻。依此逻辑,如果周穆王在其都城镐京会见犬戎主,岂可认定镐京也属犬戎之地?
  总结:王国维“南北大原”之说,作为书斋中想象的产物,既无事实根据,更不合常理逻辑。但遗憾的是,这种近乎呓语式的论点,如顾炎武的周、晋两太原论一样,为后人进一步虚构伪造太原历史提供了口实。对这种近乎谣言式的论说,如再不清理,太原历史之本来面目将被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