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龙民
桃花峪的形势越来越好,尽管人们的生活很清苦,劳动量相当巨大,但每个人过得很满足,精神状态十分饱满。在这里,我深深体会到中国农民最美好的方面,从内心里赞美他们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质。但,有时对这种现象却感到一些难理解,而老中医陶咏庵却比我看得清楚。
他说:“老子曰:‘贫国若有余,非多财也,嗜欲寡而民不争也。’《盐铁论》中亦讲:‘导民以德则民归厚,示民以利则民俗薄,俗薄则败义趋利,趋利则百姓交于道而接于市。’如此,则社会不安定而违法之事严禁不止。”
我听了就笑着说:“照这样说来,人民的安定礼让,不在国家富足,而在于社会崇尚?”
他捋了一下胡子说:“孔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你这样文皱皱的,我难免领会错你的本意。”
他笑了说:“俗话说,财大气粗,气粗则礼让之心不足,故巧取豪夺;财大则虚荣之心有余,故穷奢极侈。固然,民富足而知礼义,但何为富?何为足?因社会条件不同,社会风尚不同,人们的想法就不同。人的经济情况往往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所以,骑自行车心可足,比徒步要强得多;而乘小车亦可心不足,因有人乘高级进口轿车也。心不足则不平,不平,或口吐怨言诬之,或不择手段谋之,历来志以情移,心被欲迷,虽法律严厉而心怀侥幸,前车之覆,不以为鉴。所以,崇尚骄奢之风不灭,则巧取豪夺不止,而违法乱纪难禁也。”
听他说得这么玄乎,我内心觉得有些迂腐,就说:“好像有点经济越发展,道德越败坏的味道。”“唉,经济发展和社会风气是两码事,岂可因噎废食?唯在主政者倡导也。”
这些老于世故的话,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来说,不可能理解很深,而且有些道理是很久以后才明白。那是在经济大发展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有些人心里依然有怨气,这些人退休后,每月的退休金都在三四千元以上,医疗也由国家全包,为什么还要有怨气呢?因为他觉得国家对他不公正,他的待遇应该更高,普通公务员比的是科局级,科局比的是厅局,都是向上攀比,有一肚子的委屈,一肚子的怨气。而可怜的老农民,领到每天一元钱的养老金后,无不笑逐颜开,无不对党和政府感恩戴德。可悲呀,那些人什么事也不做,领那么高的退休金还不满意,老农民的退休金连人家的百分之一还不到呀!其中道理谁能说的清呢?当然,有些道理还是理解一些,那就是应倡导什么,树立什么样的生活观念。生活观念不同,对生活的评价和追求也不同,能不能正确对待生活,能不能对现实生活满意,关键是生活观念,而不是生活达到怎样的水平。
桃花峪的生活到底好不好呢?我发现,桃花峪的人好像不大注意这个问题,他们倒是很现实的,只要有吃有穿有住有做的,他们就感到满足,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呀。记得小的时候,也听过不少有关共产主义社会的描绘,最著名的有两条,一条是中国式的,叫“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一条是苏联式的,叫“土豆烧牛肉。”当年北方的农村,点的是煤油灯,吃的是高粱面。现在的生活条件,比当时的现实和向往,不知强过多少倍,可怎么说呢?仍然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我国还属于落后国家。那么,到底什么是共产主义社会呢?也许只有高明的政治家能搞清楚,对于庶民百姓来说,可能会越搞越糊涂。桃花峪人不考虑这些问题,思想没有负担,朴实而开朗,所以,没什么怨气,平时很喜欢唱几句,村里的秧歌剧团在山区很有名,每年正月里,经常在附近的村子演唱,正所谓山川之秀丽人物之俊美也。特别是最近以来,村里的人都是笑不离脸曲不离口,走路干活一时兴至,往往哼唱不已。(未完待续)
长篇小说连载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