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勇
刘耀邦,生前是清徐县清源镇卫生院一名中医师。他,没有令人羡慕的光环,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他有的只是一颗淳朴为民的医者仁心。他,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医生最为平凡的一生!
刘耀邦,乳名金宝,清徐县西范庄人,1936年10月出生,2017年3月病逝。上世纪50年代担任过吴村公社通讯员,曾任团县委、县农工部干部,县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身为国家干部的他,二十世纪60年代响应国家号召,回村支援农业生产,在村里任大队长,一次劳动中,被切草机履带压折右前臂致残。
自知失去右手影响生活、生产,便萌发了学医的念头,遂白天组织生产,领导社员劳动,晚上自学《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等医学书籍,不懂之处请教村里当医生的本族祖父辈刘登州先生。清代医家张志聪有句名言“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几年的熬夜苦读,白日里的临床用药,逐渐地可以治疗一些常见病,且治疗效果不断显现,医术有了很大长进。看到刘大夫的进步,刘登州先生对刘大夫是这样评价的:“我是住到书里了,你是把书吃到肚子里了”。随着医术的不断提高,慢慢地治病的范围由本村、本族,扩展到周边村庄。后机缘巧合,由游医,被杨房附近的西营村请为坐堂医生,随着时间的推移,遣方用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医术提高很快,并取得了医师资格证书。刘大夫于1972年调入清徐县城关公社卫生院(清源镇卫生院的前身)。
到了清徐县城关公社卫生院后,刘大夫系统地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等专业书籍,还认真地学习了《医学衷中参西录》《医宗金鉴》《本草纲目》等典籍,常年订有《四川中医学院学报》《陕西中医学院学报》等专业学刊。经多年的临床实践,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找刘大夫看病的人更多了。有朋友推荐的,有亲戚之间互相引荐的,有一个家庭全部成员只要看病就找刘大夫的。汾阳的张先生患腰疼病,去省城、上北京走了多少大医院也没治好,经刘大夫精心治疗多年腰疼的病好了;吕梁的王老师大腿根部长了蛇串疮(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服西药,输液没有好转,经刘大夫用中药治好了;岚县的李姓患者因在山大一院做手术,颈后伤口近2年不愈合,经刘大夫2个月的治疗伤口得以愈合;祁县的赵姓患者结婚多年没有孩子,经刘大夫用中药调治,生下孩子报喜来了;临县有一中年妇女,两手指甲都是半个黑青色、两脚趾甲全是黑青色,经刘大夫治疗指甲恢复为常色;太谷的程姓妇女,腹胀如鼓,靠输液治疗医院已经无能为力了,刘大夫仅2剂中药下去,病人的症状基本消失,经继续调理,能下地行走,生活得以自理;古交有来治好鼻炎的,一传十、十传百,连续二十多年都有古交的鼻炎患者来刘大夫处求治。多年来刘大夫的医术远近闻名,慕名而来者甚多,每天忙得只有中午能稍微休息会儿,用刘大夫的话说,除了春节这天不看病,全年无休,每天少则开20个左右药方,多的时候初诊加复诊,开出去的药方近60张之多。
有人说刘大夫治感冒一绝,有人说刘大夫擅长小青龙汤,有人说刘大夫半夏泻心汤用得好,有人说刘大夫治妇科病补血补得好,有人说刘大夫能治鼻炎,零零总总都是盲人摸象的说法。其实刘大夫是位全科医生,除因右手致残不方便行针、拔罐,内、外、妇、儿哪科都在行。
先说一下小青龙汤的主治功能是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证侯为风寒客表,水饮内停,即外寒里饮证。这就是说患者外表感受风寒,胃腑又有冷饮不消。
再说说治妇科病、调月经,基础方就是以当归、白芍、熟地、川芎为主药组成的四物汤。四物汤具有补血调血的功用,主治冲任虚损证候。再根据舌象,脉象浮、沉、迟、数,体征的寒、热、虚、实,加减化裁,随证治之。
再介绍一下调理脾胃的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的功用是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主治证侯为寒热错杂之痞证,也就是老百姓说的脾胃不和。
重点说说刘大夫治感冒。在清徐县城内确实是刘大夫那里感冒病人的就诊率、治愈率很高。刘大夫说过,他按病程把感冒分了阶段,病人得病到了什么阶段就用什么方药。有感冒初起,觉得不是什么病,以为硬抗几天就好了,有硬抗没有抗过,来就诊的;有感冒后先服用西药,没有好了,来就诊的;有抗不过,服了西药没有好了,又打针、输液,仍然没有好了,来就诊的。到刘大夫这里四诊合参,辩证分型、精准治疗,病人得以痊愈。刘大夫对煎药也很有讲究,一般情况下治疗感冒类药属发散解表药,质轻不易久煎,时间不超过20分钟。喝药有讲究“三不原则”:即不能喝得冷了,只要不灼唇趁热喝下;不能喝得少了,得有足够的量;不能喝得早了,得临睡觉再喝。只要不灼唇趁热喝下,这样热量够可助发汗,得有足够的量,数量够可增加药劲,得临睡觉再喝,时间选得对药效才能发挥得好。
有人说刘大夫开得处方药量大。刘大夫是这样说的,开方用药得因人制宜、因时制宜,之所以药量大,可有以下原因:一是古代经方用药剂量是大的,现代按药典规定的药量就小得多了;二是现在的人工种植药材比之过去的道地天然药材,有效成分减少,药性发生变化,影响治疗效果;三是现在人的体质耐药性增强了,病重药轻,难以达到治疗效果。因此加大药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刘大夫的清中范姓同学在诊病时说,你可不敢死在我的前头啊,你要先死了,我可没地方找人看病了。这句看似玩笑的话,是多年同学之情的流露,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是对他医术的充分肯定,是对他治疗效果无人替代的信任。吴村一张姓患者在刘大夫那里看完病,抓药时钱不够了,刘大夫借钱给她先抓药。这种治病助人的行为,体现了刘大夫高尚的医德。刘大夫帮助村中家庭贫困考上大学的学生,为孩子们完成学业,给予经济上的支持,谁知道又有多少素不相识之人受到了刘大夫的接济。
著书立说,带徒授业,治病救人为医者三大责任。刘大夫身边常年有跟师学医者,多年来跟随刘大夫的医学爱好者,有的成为主任医师、有的考取医师资格证书、有的成为乡村全科医生,他们在各级医疗部门、在乡村民间,为弘扬传统中医而努力着,为服务患者而奉献着。
岁月逝去,往事萦怀。作此小文,以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