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2:清徐*专版总第4130期 >2024-05-18编印

一路繁花一路歌
我们的“根据地”……
《清徐报导》复刊30周年特刊
刊发日期:2024-05-1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我们的“根据地”……
  张月英
  掐指算来,再有两年半时间,我就要离开这个快要“坐穿底”的办公室,畅享我的“夕阳红”了。
  此时此刻,在我们《清徐报导》编辑部,我与我的三个小伙伴儿——编辑部的三位干将,正坐在各自的电脑桌前,啪啪啪敲打着键盘。王苗苗正在上传醋都网电子报,孟涛正在念出声校对新闻稿件,擅长美编设计的李玉婷正在设计一个通栏版面……大家一个萝卜两三个坑,在自己的座位上,忘我地忙碌着。而今的编辑部,不仅承担着纸质版《清徐报导》的编辑制版工作,而且承担着醋都网、电子版《清徐报导》的编辑上传任务。
  编辑工作,被称为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这样一份神圣而美好的职业,我们从骨子里有一份自豪感。
  忆往昔,从小张、到大姐、再到姨儿级别的我,33年的工龄中,26年的时光,已被压缩为26份合订本,珍藏到而立之年的《清徐报导》及其前身之中。
  于我而言,当编辑有个宗旨,对于投递给我们的来稿,只要字数适中、语句通顺、文理清晰,我是会尽量保留原创的。我不仅自己这样做,而且也经常以这样的想法给三个小伙伴儿“洗脑”。因为在我们的作者群中,有好多八九十岁的老者,他们的文章,都是在一抖三哆嗦、连笔都握不稳的情况下完成的。况且,即便是年轻的作者群,在这个生活节奏如此之快,且抖音、微信、快手等网络信息早已将我们勾引得失魂落魄的时代,依旧能静下心来笔耕于一方心灵家园的心态,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虽然,身为县级报纸的《清徐报导》,在质量上与国家乃至省市级报纸相比还有很多差距,但是,在我们这个小小的县城,能有这样一份从名字到内容,完完全全以我们清徐人为主角的主流媒体实属不易。对此,我们为能种好这块“根据地”,做好这个“嫁衣裳”,记不清有多少次加班加点、挑灯夜战,只为着能让这份咱清徐人自己的报,能最为地道地记录我们这方水土上的乡土风情、个性特质。
  于我而言,能够从事新闻工作,成为一名记者、编辑,原本是我想都未曾想过的事。曾经,二十多岁的我,仅仅是奔着对文学的爱好,从当读者到努力当一名作者而来的。1997年底,《清徐报》筹划周三刊,报社招聘采编人员,这样的一个契机,使我从一名文学爱好者成为清徐报社的一员。
  一路从读者到作者再到编者,从《清徐报》,到《清徐》再到《清徐报导》,从20岁+到30+、40+再到50+,复刊30周年的《清徐报导》,收藏了我几乎全部的职业生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值此《清徐报导》复刊30周年之际,我与《清徐报导》编辑部的小伙伴们,期待大家能一起继续关注我们的这片“根据地”,并能与我们一起耕种,一起收获,一起守护好这方清徐人自己的“心灵家园”。
  我的报纸·我的孩子
  常映红
  拿到今天的报纸,认真地从头版浏览到四版。将报纸小心翼翼折起来,端端正正摆放到柜子里的一摞报纸上面。同事笑言:“现在全单位像你这样每期报纸都看、每张报纸必攒的人,恐怕找不出第二个了。”我说:“这么多年习惯了,如果哪期报纸没有及时收存,我连晚上睡觉都不踏实,第二天一上班必定先去办公室要一张回来。”
  读报纸、攒报纸的习惯是我进入清徐报社工作后养成的。
  那是1997年底,由于每周一期的《清徐报》要改周三刊,需要增加一批人手,我这个一直为报社投稿的基层通讯员在经过公开考试后,与十几名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人一起被招聘到报社工作。
  初来乍到的我们被清徐报社的办公场所和工作环境惊呆了:办公地点在东湖饭店(现锦江之星)五楼驻扎,楼层破旧、楼道采光差、异味重,一共不到十间的办公室,都陈设简陋,印象最深的是社长办公室那部旧得掉了一半漆皮的红色电话机……原来一直以为报社是一个高雅神圣的地方,走近才知道它竟平凡得如此让人意外!
  人多了,房没多,我们十几个人挤在两间大的办公室,在经过简单的学习熟悉后,我被分配到编辑部,做了二版的编辑。
  做编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组稿、改稿、画版、排版和校对,那时候全单位只有微机房有两台电脑,需要专业制版人员操作,其余人员工作都用纸和笔。由于大部分人都是半路出家,对业务不懂行、出手慢、错误率高,所以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编辑最难做的是版面的设计,需要事先清楚一个版面上放多少稿件、分别占据什么位置,还要统计出每篇文章的字数,然后拿铅笔尺子在小样纸上画出它的占版大小和形状,同时考虑整体版面的美观程度,如标题的横竖排、文章的长与宽……
  总编是一位业务能力极强工作态度极细致的人,当拿上精心设计出的版面让他审查时,几乎没有一次能顺利过关,不是嫌标题大小不合适就是文章形状不好看,于是,针对性地提出修改意见。根据总编意见修改后的版面效果就是不一样。看着经自己手一次次费心修改制作出来的一期期报纸,感觉就像精心抚养出来的孩子,让人疼爱有加、喜欢不已。
  过了不久,我被调往记者部工作,其他同事也不同程度地调换了岗位,我们明白单位这样调换岗位的用意,是想让我们都尝试一下不同的工种,把每个人都锻炼成“全面手”。那几年,虽然由于工作艰巨繁杂、业务能力较弱经常加班加点,但同事之间团结互助、和谐共处、亲如一家,天冷了一件冲锋衣两人一起穿、天热了一个大西瓜大家分着吃,加班时倾巢出动各负其责,下班后围着总编学技术讨经验谁也不肯离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清徐报》办得精彩纷呈,稿件质量也持续上升,得到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读者群体也越来越大,每年参加省市记协组织的好新闻、好版面、好标题评比,所有的奖项我们都要分得一杯羹。
  在报社工作的近30年时间里,我不仅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还收获了自己的家庭,我和丈夫因“报”结缘,并把大半生的心血和汗水都倾注到这张报纸上,直至现在,我们依然并肩作战,奋斗在新闻一线。
  在我家的柜顶上放着一个大箱子,箱子里装着从1994年《清徐报导》复刊至今的合订本。沉甸甸的箱子里装着我们半生的心血,我如获至宝收藏着。一次,一位朋友要查阅资料借了其中一本,还回时竟然破损了封面,我不禁心疼得连连叹气。女儿问:“怎么感觉你见了那些合订本比见了我都亲?”我笑笑:“你和它们一样亲,都是我的孩子,是我今生最大的付出与骄傲!”女儿打趣道:“如果它们也是你的孩子,那你和我爸岂不成了超生游击队了?”我坚定地说:“这个超生游击队,我当得光荣而自豪!”
  《清徐报导》复刊三十周年随想
  石履山
  三十年华寓味浓,文章溢彩韵犹衷。
  春秋梦笔飞时雨,冬夏藏锋蕴碧琼。
  踔厉弘扬时代步,精神传递正能功。
  清风徐至求新意,融洽和谐捷足登。
  这首诗,是我为《清徐报导》创刊三十周年精心创作的。多年来,《清徐报导》在为清徐“讲好新故事,传播好声音,弘扬正能量,塑造美形象”方面,确实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她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讴歌党、讴歌人民,其丰富的内容与精心设置的栏目,是全体采编人员智慧的结晶。
  躬耕三十载,《清徐报导》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为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发出了时代最强音。展开合订本,一个个版块栏目温馨生动:“农科天地”“县域采风”“卫生健康”“读书时间”“文史钩沉”“情感天地”“时事快讯”……让读者想看啥有啥,想查啥查啥。今年五一,清源水城闪亮登场,《清徐报导》的强力宣传,让我县这张新名片熠熠生辉。为此,笔者有诗和之:
  水城新韵灿新天,社火龙腾大有年。
  爆竹横空鸣响玉,游人如织背擦肩。
  文源路上风情异,特色道中洋妞翩。
  更有水城生态美,文商科旅敢攻坚。
  三十年来,《清徐报导》关心国是,体恤民情,创意求发展,奋力攀高峰,用激情的梦笔升华,用辛勤的汗水添彩,用真情浇灌出梗阳大地的花团锦簇。
  今天,展开这份党报,顿觉清风激荡,满苑生华。脑海里,突然闪现出宋代岳飞写的《满江红·写怀》名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用这句话,献礼复刊30周年的《清徐报导》。《清徐报导》,忆昨日心潮澎湃;《清徐报导》,愿未来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