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种子已成林
王淑明
而立与耄耋,隔了个近50个年轮。
复刊30周年的《清徐报导》,比我年轻47岁。然而,我们彼此的忘年之交,却是从零开头的。
万事开头难!1994年,我受命组建清徐报社,筹划《清徐报》复刊工作。在时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范光耀与董锦章老师的鼎力支持下,在一片“小县城办报纸简直是天方夜谭”的质疑声中,我们七八个同仁,在人手紧设备缺的前提下背水一战。我们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从4月底开始,仅用了短短20天时间,恰逢在清徐贯中汾河大桥建成典礼当天,第一张飘着墨香的《清徐报》,便于当年5月13日与读者如期见面。
紧接着,我们一鼓作气,在试刊7期后,向山西省新闻出版局申报,经核准并发放《山西省报刊登记证》《山西省内部报纸准印证》,从此,《清徐报》作为中共清徐县委机关报,以一份有身份的报纸闪亮登场。
《清徐报》由县委宣传部主管,报社编辑部负责编辑、出版、发行。当年发行1800份。
1998年元旦,《清徐报》增为周三刊,仍为四开四版,人员增至23人。同年3月,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征高度评价《清徐报》“内容丰富,版式灵活,文风活泼,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宣传了主旋律”。并为《清徐报》题写了报头。同时,报社加入市新闻工作者协会。
2002年,我退居二线。清徐报社成为我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班岗,我职业生涯中的最深情感,也留在了清徐报社。
现如今,进入新时代的《清徐报导》,在全媒体时代的大潮中,在新旧媒体的融合中,依然笃定地坚守在“咬文嚼字”的严谨中,坚守在传统媒体的匠心与初心中。在百花齐放的全媒体格局中,我依旧对《清徐报导》有一份情有独钟的独特情结。
匠心筑梦三十载,
融合创新谋发展。
百花齐放图奋进,
奋楫扬帆谱新篇。
《清徐报导》复刊30周年特刊
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丁志勇
清报复刊三十载,风雨兼程守初心。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清徐报导》复刊三十周年纪念日。三十年的岁月,对于一份报纸来说,既是成长的见证,也是坚守的印记。
三十年来,我们共同见证了报纸从初创时期的稚嫩到如今的成熟稳健。每一次的改版、每一次的创新,都凝聚了大家的智慧和汗水。
三十年来,我们共同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记录了清徐发展的足迹,传递了无数真实而动人的故事。这份报纸,早已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新闻媒介,她更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和骄傲。
回望过去,我们有过欢笑,有过泪水,有过成功,也有过挫折。但正是这些宝贵的经历,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前行的步伐。我们始终坚守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用文字记录历史,用镜头捕捉瞬间,用版面传递温情,用心灵感受世界。
展望未来,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读者的需求。同时,我们也要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念,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新闻服务。
最后,衷心祝愿我们的报纸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砥砺前行、书写新的篇章!
清徐报导复刊30周年
李永红叠韵丰华三十年,生平与共有奇缘。情融拙笔黄书厚,心寄新闻老梦牵。墨染晨香邮报早,星开暮色网媒全。旧容不掩风流客,祝语更襄大业篇。
点点滴滴回甘绵长
——贺《清徐报导》复刊30周年
珏山
《清徐报导》历来被认为是清徐的《人民日报》。透过此番赞语,她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和地位,显而易见,不言而喻。
当《清徐报导》复刊3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时,我认真审视这个属于她的节日。此时此刻,我想说的是,这个日子不仅仅属于她,也更多地属于她的作者和更广泛的读者。因为《清徐报导》的影响力不局限于它所在的县域。
“《清徐报》,咱的报”,她复刊的广告语既亲切、温馨又鼓劲。亲切的,是单位把她列为宣传阵地,单位的信息要在她的版面上刊登;温馨的,是县里的大事小情通过它即可了解;鼓劲的,是将在她上面采用的篇目数量,作为单位通讯员实施奖励的凭证。不管自己在乡镇一线冲锋,还是在行政机关工作,都是如此。她引发了干劲,促进了工作。
记忆犹新的,是1995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时在吴村乡工作的我,积极参与了由清徐报社策划,与《太原日报》《太原晚报》联动,对吴村小学四年级先天没有双臂的残疾学生罗凤枝的事迹进行报道。她把平时积攒的11.9元钱捐给太旧路工程和引黄入晋工程,时任山西省长孙文盛称赞她“身残志不残”“是全省少年儿童学习的榜样”。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在同记者们十多天的密切互动中,被他们严谨务实的精神感染,从中获益匪浅。
从她复刊的那一年,我便是她的作者和读者。从发表作品开始,我的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至今竟然也将30年。30年不算短,对一个人来说,会经过一个个站点,然后拥有大体成型甚或再无可变的生活模式。但如果是一个作者和读者,这30年要么有着岁月历练的漫长,要么只是一瞬。漫长,是因为一篇新闻稿件、一些文学作品诞生过程经历的苦辛和熬煎;短暂,是因为匆匆30年,弹指一挥间。
“轻轻一点,清风徐来”——这是当年她与时俱进开设的“醋都网”之广告语,既形象,又俏皮;既热烈,又奔放。人们从电脑或手机上,可随时随地浏览,阅取,赏析。
时间会开花。从《清徐报》,到《清徐》,到《清徐报导》, 如花朵一路盛开,一路芬芳。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
那年,在与我县树都根连根,云也手握手的邻县太谷开会,不承想恰好遇上全国报业发展大会在此召开。受清徐报社领导的鼓动,索性抽空“滥竽充数”参加其中,亲见她拔得头筹领奖状,亲见她好评如潮获表彰,到县(区、市)报纸展台上一观,不比不知道,一比就是好,哈哈,面对逢一必争,逢冠必夺的《清徐报》,双手大拇指一并一开,不禁脱口而出:“《清徐报》,咱的报!”
时间会说话。从《清徐报》,到《清徐》,到《清徐报导》, 从蹒跚起步,到茁壮成长,到行稳致远,从“小报”,到“大报”,并运用报纸、公众号等多种形式传播。她变化的是样式,不变的是初心——“《清徐报》,咱的报”,在新时代新征程,唱响激越昂扬的时代主旋律,为推动清徐加快起势见效、出圈出彩,在实现“建设中心城、奋进新征程”上,她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踵事增华,大显身手。与此同时,她也关注比如水城西门洞修缮竣工了,旧县衙可以参观了。当然不止这些,还有哪儿新建了一座桥,哪儿新开了一条道,哪儿又要赶会了,哪个剧团来唱大戏,哪儿爱心捐献了,哪儿要招工了,街上又新开了一家什么店。不是图什么切实的实惠,要的就是那个烟火气息、市井味道,就像吃饺子要蘸蒜泥醋一样。因此她才有了广泛的拥趸,布排的那么多取报发行点常常被早早取罄。我居住的小区取报发行点,出于私心,通过报社,多给了些,却也满足不了需求。从中就会感受和领略她受欢迎、受追捧的程度。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还需要提到的,是我的写作,退休后很少搞新闻了,更多的是进行文学创作。浏览观看她,也由头版、二三版、四版,改为现在的副刊、头版、二三版,这种习惯的改变,肯定也与跟自己所在的文学协会和担负的其他社会职责相关联吧。实在说来,副刊是她出彩的所在,洋洋洒洒,蔚然可观。但头版、二三版也很出色,更显文采“接地气、冒热气、沾泥土、带露珠”的新闻稿司空见惯,层出不穷。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在她复刊3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我写下此篇小文,对她说说自己的真心体己话,却也十分应当。因为在我的世界中,我会更加努力地继续做她的热情拥趸,并为她送上最真诚的祝福。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一天、两天、三天,一年、两年、三年,或许不会觉得什么,但时间一长,就会有种不可离却的亲切感、依赖感,因为我与《清徐报导》相伴30载,点点滴滴,细细品味,回甘绵长,彼此真诚,即是大道。正如诗圣杜甫所言“天下朋友皆胶漆”,即便到了这个份上,若谈起《清徐报导》,我还是会由衷地说:“《清徐报导》,咱心坎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