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清徐经济开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各项决策部署,坚决扛起“升级版”“新战场”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统筹推进调结构、抓项目、促改革、创环境、保安全等各项任务,协同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新成效。
党建引领把脉定向
一是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开发区领导班子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健全完善集中学习、党建工作等机制办法,全面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推进党的组织生活规范化。制定并严格执行《清徐经济开发区“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清徐经济开发区议事规则》等制度,全面强化党对开发区各项工作的领导。
二是集聚“县区融合”力量。组织融合,深化“三化三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由县委主要领导挂帅、县和开发区领导及各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全县开发区改革创新领导小组体系;岗位融合,由县委副书记、县政府主要领导兼任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开发区班子成员兼任县住建局局长并包联服务属地镇村,强化资源统筹;职能融合,完善县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东于中队等专职队伍职能配置、人员编制,专职负责开发区范围内相关工作,形成了党政同抓、部门共管、县区融合一盘棋的工作大格局。
一以贯之推动节能降碳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方向,为园区49家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环保管理档案,对150余个入园项目进行环保准入研判,建立企业特征污染物名录库,构建了完善的环境监测、预警及管理体系。
一是资源利用“首尾相连、吃干榨净”。以焦化所产煤焦油、焦炉煤气、粗苯为基础,实现煤焦化工-基础化工-精细化工-日用化工持续延伸。煤焦油送至梗阳焦油深加工及碳材料装置,生产百万吨级碳基新材料产品。美锦和梗阳的焦炉煤气除自用外送至美锦工业高纯氢、LNG装置,亚鑫焦炉煤气送至甲醇联产合成氨装置,生产百万吨级新能源产品。焦化项目生产的粗苯送至潞安太化新材料园区,生产己内酰胺、己二酸、尼龙6、尼龙66等百万吨级化工新材料产品,实现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环环相扣、物尽其用。园区吨焦综合能耗降至102.4千克标准煤,低于全国单位产品能耗标杆水平,实现全链条节能降碳增效。
二是焦化废水零排放。引导美锦华盛、梗阳新能源、亚鑫新能科技等三家焦化企业总投资7亿元,占地211亩建设弘博污水处理厂,采用生化处理系统+中水处理系统+蒸发结晶处理系统工艺,每天实际处理焦化废水1.3万吨,实现了焦化废水处理规模全国最大、工艺流程全国最优和出水水质全国最好。截至目前,该项目每年可削减CODCr总量约2.512万吨、TN总量约0.19万吨、NH3-N总量约0.076万吨,真正实现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目标。
三是运输方式高效率。长期以来,园区美锦华盛、梗阳新能源、亚鑫新能科技、潞安太化等企业大宗货物运输主要靠重型货运来承担,每天超过1.9万辆货运车来来往往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现象,给清徐县乃至太原市造成了极大压力。为进一步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清徐经济开发区全面推进山西晋煤物流铁路专用线改扩建项目,年货运量达到千万吨级,实现“煤不露天,焦不落地”清洁运输目标。
坚持不懈创优营商环境
一是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实施企业帮扶行动,助力尽快走出困境;以点带面,完善入企上门帮扶服务机制,一企一专班、一项一专班,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链”,市场主体持续壮大,已达到458家,同比增长18%。坚定“区内事区内办”理念,积极争取省市赋权,充分拓宽“容缺办理”“承诺办理”“全流程模拟”等便企服务创新性思路举措,坚决打通制约项目推进的堵点难点。充分发挥“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集成效应,制定《入企上门帮扶服务机制》,扎根一线,现场办公,实现无延时、无间隙、无障碍对接保障,构建企业反映、园区吹哨、部门报到、专题研判、跟踪督办、销号解决的助企“服务链”。
二是打造人才服务链条。坚持精准引才、科学育才、政策留才工作思路,开展“党政正职访名校”活动,搭建“顶级专家+领军人物+骨干力量”人才梯队,产学研转化落地高端电子新材料等“六新”项目;启动实施“煤化工产业培养千名专业职称人才计划”,建成园区“共享人才平台”,组织各类培训近万人次,培养科研及专技人才800余名;实施“筑巢引凤”行动,推出5大类22项人才政策,发放人才补助(贴)、企业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奖励,建成近千套人才公寓,奥特莱斯、省针灸医院、北辰双语学校等大批优质商业、医疗、教育配套项目落地,解决后顾之忧,让人才把心留住,全身心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三是筑牢安全生产底线。紧盯化工园区认定标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开发区安全生产综合管理中心,配齐配强专业人才力量;完成柴家村整村搬迁,为化工项目落地提供坚实基础;制定出台《化工园区非化工类企业退园、转型实施方案》,涉及企业已全部签订退园承诺书,并已接洽引进新转型项目;完善智慧园区平台功能,实现对园区的数字化监管,化工园区已通过省政府审定,成为山西省第二批化工园区。安全风险等级通过市政府初审、省应急厅、省工信厅复核验收、专家评审及现场核查达到C级。
持之以恒加快转型升级
按照“强龙头、延链条、建集群”产业发展思路,围绕“建设中心城、奋进新征程”目标,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成化”定位和“装备一流、环保一流、能耗一流、效益一流”标准,依托美锦、梗阳、亚鑫、潞安太化等龙头企业,重点打造焦炉煤气-高纯氢-氢能汽车-运输,煤焦油-中间相沥青-针状焦、沥青基碳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焦炉煤气-甲醇、合成氨-环保溶剂油等10条煤化工产业链,全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2023年,开发区范围内共有企业458家,其中“四上”企业107家,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9家,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37.3亿元,工业投资完成24.1亿元,转型项目当年完成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94.5%,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家,产出强度完成673万元/亩。先后被评为全国20个“十四五”时期重点支持的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之一、全国绿色工业园区、全省绿色低碳循环示范园区、省级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集聚区,并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的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