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林
恩施土司城,又称墨卫楼。坐落在湖北省恩施市西北,小地名叫对山湾的地方,距市中心1.5公里,占地面积300余亩,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属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靓丽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这座土司城包括门楼、风雨桥、廪君祠、校场、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宫——九进堂、城墙、钟鼓楼、百花园、白虎雕像、卧虎铁桥、听涛茶楼、民族艺苑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
土家族历史悠久,为远古巴人的后裔。巴人早年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后楚人强大,巴楚相争,巴人失败。巴人退入现在叫“清江”,古称“夷水”的流域一带,沿夷水西进,势力达到川东地区。在春秋时期,巴人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诸侯国——巴子国。公元前361年,被强大的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居到湘鄂川黔山水毗连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相融合,形成土家族。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贝京卡”。宋代时,则称这一带生活的巴人为“土人”,以后土人称外来汉人为“客家”,称自己为土家。
土司制度是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归属中央,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其实就与现在的民族区域自治差不多。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改土归流”(指改土司制度为流官制)。历经元、明、清3朝,前后450余年。土司与中央封建王朝的关系,就是土司对中央封建王朝纳贡称臣,中央王朝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中央王朝版图,人口不入中央王朝户籍,生杀在手,称雄一方。土司王实际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湖北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建制,历朝都有变化。元代设立29个土司,明代设立31个土司,清代设立20个土司。土司管辖地区包括,今天恩施州清江以南地区,及现属宜昌市的长阳、五峰两县的部分地区。如今所见土司城,是1998年恩施州民委策划建设,2002年建成开放的。它历史地再现了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反映土家族的历史渊源,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风民俗。
走进恩施土司城,迎面一座赫然高耸的建筑是土司城门楼。该门楼也称土司朝门或看楼,是显示土司威严和功德的纪念性建筑。它极其注重外观的庄重华丽,建筑内容上则集中体现了土家族的人文思想空间观念和技术上的聪明才智。城门楼上悬挂着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题写的“恩施土司城”牌匾,门两旁的对联是“天下无双景,华中第一城”。在城门楼的旁边,各有两尊巨大的雕像。两个神人牵着龙的雕像,叫作“天王送子”,表现的是土家人普遍存在的“望子成龙”心理。而这两个彪形大汉,环眼突睛,虎视眈眈,好像似紧盯着每个过往行人,那是土家语称作的“努里巴嘎”和“柯斗毛人”,是土司城门楼的守护神。我猜想与汉族庙宇中四大天王的作用相似吧。
土司城门楼高25米,宽12米,是栋纯榫卯结构的木楼。高大壮观,结构精良,布局精巧合理。沿着两边走马转角楼梯,可盘旋至顶,层层相通相连。门楼门窗是由200扇门,189块镂空雕花图案组成,内容多为戏文及民间传奇故事。有趣的是:整座门楼还隐含着许多奇巧而又寓意双关的数字,如门楼高4层、12根柱、24根梁。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年中的4季、12个月和24个节气。还有门楼屋顶上数只蝙蝠,拱托着一枚古钱的装饰雕塑,它叫“福在眼前”。福就是借指蝙蝠,钱就是那枚铜钱了。真算是无字胜似有字,于无声处说吉祥了!
风雨桥多建于河流渡口之处,桥廊两边专设有栏杆和长坐板,以供肩挑背驮的商旅行人歇气纳凉、遮荫避雨,因而称“风雨桥”。我国的侗族、苗族、壮族和土家族等少数民族,都有修建风雨桥的习俗。眼前这座风雨桥,虽无挑担背力的行人过往,但却是游人歇息或休闲纳凉、聊天、摆龙门阵或恋人幽会的绝好地方。坐落在游船码头对面山上的是土家族十分崇拜的先祖廪君庙,为三层三进重檐廊柱式建筑,坐西朝东,雄峙山腰,气势巍峨。紧傍庙宇,沿山壁绘有巨大长卷壁画,记载了廪君一生的豪情壮举,谓之“廪君开疆拓土胜迹图”。据传,廪君本名叫巴务相,死后化为白虎,因而白虎也是土家族的图腾、族徽和标志。众巴人为缅怀廪君功德,建廪君祠立像祭祀,同时也感女神熬盐帮助巴务相的济世之恩,便也塑女神像陪于廪君之侧,称巴务相为廪君,称女神为德济娘娘,春秋饷祭,四时烟火不绝。
我们跟随导游阿平,行走在土司城墙上。城墙全长2320米,宽1.2米,依山取势修造,逶迤延绵,厚实坚固,似苍龙盘环,将土司城护卫得固若金汤。土司时期,各土司为发展壮大经济实力,一方面广泛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另一方面又相互间争田夺地,甚至劫掠百姓,扩充劳动力,造成土司间攻城掠寨的战斗不断发生。各土司修筑城墙、寨墙进行戍守,就成了重要的防护手段。在城墙上还广设烽火台,实行狼烟报警,土司兵丁闻讯集聚,抵御来犯之敌。钟楼位于城墙最高处,为3层亭塔式建筑,底层为城墙,中层为城楼,顶层为亭。亭内悬一口重达3000余斤的大铜钟,叫土司朝典钟。钟上铸有999字铭文,记述了土司城各景观的壮丽和感赋远古巴人、及巴人后裔土家族慷慨悲壮的沧桑历史。土司朝典钟主要用于:土家族神和历代土司祭祀;用于朝庭册封的新土司登位的朝贺;也用于每年岁时中祈祷上苍免除水旱虫灾。凡此,每当钟声响起,土司便率领土司文武职官及王室宗亲、兵丁土民一起梵香朝拜,十分隆重而神圣。
九进堂是整个土司城的核心部分,由333根柱子、333个石柱础、330道门、90余个窗、数千块雕花木窗、上千根檩子、上万根椽木组合而成。进深99.99米、宽33米,总建筑面积3999平方米,是目前国内罕见的纯榫卯相接的木结构建筑。举目望去,亭台楼角,层檐飞爪,高低上下,错落有致,显示雄奇、巍峨和富丽堂皇。九进堂也就是地道的一座土司皇城。第一进为王府门楼,设龙、凤、虎3门。土家崇拜虎,虎门居中,左为死门,右为生门。门前两尊白虎,十分威武;两边山崖上,有3尊武士,熊背虎腰,勇猛无敌,忠心守护着这座豪华的土司皇宫。第六进是王府的仓廪之地,左边是粮食仓库,取名“常喜库”。右边青砖砌封的叫“储备库”,从厚重结实的砖墙看,里面自然秘藏着金银珠宝或钱财。实际上,所谓储备库,就是土司王府的银行。当时的容美土司正是因经济实力雄厚,而雄踞鄂西土司之首。可见,“常喜库”和“储备库”是土司的命根子,土司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动用这两个仓库。
土司校场也称射圃,是当年土司兵丁操练习武的地方。在这里,除置有一般刀枪剑戟外,还设有赤脚攀登的苗族刀梯、箭垛(靶)、桑木弓、爬竿和练习臂力的石锁等。土司兵丁骁勇善战,自古闻名。其先民巴人助武王伐纣时,就有“巴师勇锐”的记载。土司实行的是“农兵合一”制,闲时务农,战时为兵。平时,听到牛角号声,齐到校场操练。每个士兵须戴重16斤的头盔,身穿30斤重的牛皮铠甲,进行厮杀格斗。在追击逃敌时,无论深沟高坎,悬崖峭壁,务必生擒逃敌。明代嘉庆年间,由年届80岁的容美土司王·田舜年父子,率部赴浙江沿海抗击日本倭寇,土司兵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令倭寇闻风丧胆。
真的是:
千载风云鼓角鸣,土家华夏第一城。
楼阁殿苑萦王气,登览犹闻叱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