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瑞萍
云把水倒在河的水杯里,它们自己却藏在远山之中。——泰戈尔
村庄才是历史的烟火生活。农历三月十七,徐沟镇西楚王村赶集,循着历史的遗迹,让我们一起捡拾烟火生活中那些失落的珠贝。
周武王的各支后代中,以晋国这一支(唐叔虞),最为强大。其原因或许是,晋国地处偏远,与戎狄杂处,颇有战斗力,生命力旺盛,与周公后代鲁国那样的因循守旧国家相比,大不相同,在留给后世的《诗经·唐风》中也能感受到晋国积极进取干事业的状态。
2023年6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襄汾陶寺北墓地两座春秋墓葬资料,墓葬出土里面有楚式青铜器,春秋时期主旋律就是晋国与楚国的争霸,这样映射出晋楚争霸往来的历史。
有了考古的报道,对于汾河第二大支流潇河南的西楚王村的村名来历,就有了更多可考的依据,西楚王村位于徐沟镇东南方向,是太原盆地的中心地带。
除了我们熟知的晋楚争霸以外,晋国与楚国之间还有什么往来和联系呢?
存在2700年的西楚王这个小村庄,究竟与千年前的楚国有没有联系呢?
带着这两个问题翻阅资料,寻找答案。
《西楚王村志》里面记载西楚王村有2700多年的历史(2010年12月编纂成稿),历经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西楚王一直属村治,先后属于涂水邑、榆次涂水乡、晋阳涂水乡、清源徐水乡、清源徐沟镇、徐沟县等。
西楚王村东原有三大古墓,阎锡山政权时(1931年),修建“南同蒲铁路”,途经西楚王村古墓,曾挖出过棺材。据目击者冯静萱、王运昌等人回忆,棺材四周埋着十几根石柱,柱上拴着铁链,棺材悬空吊起,下面铺着一层煤,还有不少铜钱,一见风铜钱都风化了,在主穴棺材周围有不少枯骨和坛坛罐罐等陪葬品,陪葬品的去向没有记载。这种墓葬结合了古代南方的习俗,因南方潮湿,这种墓葬习俗也让棺材处于真空状态,不易腐蚀,里面还有许多陪葬品和枯骨殉葬,表明墓主人身份不一般,或许当时这个古墓的出现,原本是可以揭示西楚王千年前故事的。
关于西楚王村的记载,较多的就到了唐朝,因为村里出了一位“空王佛”,空王佛出生于公元571年,辛卯年(兔年)(北齐武平二年),农历三月十七,属于魏晋南北朝后期。
同年出生的人有:唐初名将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也就是西游记里面哪吒的父亲,史学家们均称李靖是一位战绩与理论颇丰的军事家。遗憾的是他所著的兵书已大多失散,仅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留传了下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神宗时曾被定为《武经七书》之一,是中国古代兵学的一部难得的宝典。
穆罕默德于公元571年4月20日,即阿拉伯太阴历象年3月12日晨出生在麦加城的一个古莱什族家庭中。穆罕默德逝世300多年之后,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首先在埃及举行纪念活动。12世纪时,伊拉克国王赛义德下令在伊斯兰教历每年3月12日举行纪念活动。后来,庆祝活动扩展到其他伊斯兰国家,延续至今。
菩提流志(公元571—727年),原名达摩流志,《大宝积经》的编译者。南印度人,出生婆罗门种姓,俗姓迦叶。在唐代,菩提流志亦堪称大译师之一。他的译经中,有一部《宝雨经》,在他译此经前,曾有一批僧人向武则天呈献过《大云经》。菩提流志虽未全译《大宝积经》,但是他为此经花了七年的时间。菩提流志以高龄来到中国,在翻译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佛教文化事业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571年去世的人有:
徐显秀(502—571年),最初追随太原王尔朱荣。后来,依附于齐神武帝高欢。北齐建立后,授开府仪同三司,册封武安郡王。天统年间,累迁司空公、太尉。武平二年(571年),病逝于晋阳,安葬于晋阳城东北三十余里(今太原市迎泽区郝庄乡王家峰村),现在是北齐壁画博物馆。
段韶(?—571年),北齐元勋段荣之子,武明皇后娄昭君之外甥。少工骑射,有将帅之才,参与广阿、韩陵、邺城之战。因姻戚之亲,为神武帝高欢倚为心腹,临终选为托孤大臣,历官太师、左丞相、乐陵郡公。历辅七君,忠勤时事,“出总军旅,入参帷幄,功即居高,重以姻亲,望倾朝野。为政举大纲,不存小察,甚得民和。用兵长于计略,善于御众。得将士之心,临敌之日,人人争奋。又雅性温慎,有宰相之风。闺门雍肃,事后母以孝闻,齐世勋贵之家罕有及者”。然僻于好色,尤啬于财。武平二年(571年)去世,追赠大将军、相国、太尉公、平原王,谥号忠武。段韶才兼文武,功高望重,既明且哲,足为一时楷模。
西楚王的庙会在农历三月十七,庙会在唐太宗李世民年间有资料记载,起会主要是为了纪念“空王佛”。唐初,“空王佛”田志超在西楚王及周边享有盛誉,西楚王村无论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是牙牙学语的孩子,对于“空王佛”都不陌生,周边十里八乡都知道“空王佛”田善友(田志超)是田楚王(后归入西楚王)村人。这个汉人成佛第一人,在西楚王村口口相传的历史中长盛不衰。
空王佛从太原开化寺慈瓒禅师学经,创立禅林。唐高祖李渊在长安登基称帝时,亲率弟子二十余人,赴长安庆贺。李渊素仰田志超之名,待之若仙,引登太极殿,相叙甚欢。尚书左仆射、魏国公裴寂辟第中别宅,供其下榻。次年,应蓝田山化成寺僧人灵润、智信、智光等邀请,前往讲经说法。武德五年(622年)返乡,至汾州介山抱腹岩禅定,终日念经习佛,传授弟子。介休县为其建光严寺,规模宏大,极其壮观。
唐贞观12年,李世民向绵山求雨,田志超命正在做饭的弟子摩斯将淘米水向西南方向洒去,于是长安一带普降甘露,干旱解除,万民欢腾。以后每逢大旱,晋陕一带百姓都要来绵山祈雨,无不应验。
贞观十五(641年),唐太宗李世民诏邀其入长安弘法讲经,接到诏书后,田志超盘膝圆寂。李世民惊闻此事时,天空忽然出现“空王佛”金字,李世民遂以天相御赐田志超为“空王佛”,并为其修建庙宇。
空王佛出生,处于北齐统治时期,而且这一年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北齐名将斛律光都还活着,北齐属于强盛时期。
北齐武平三年(572年),斛律光遇害于凉风堂,时年五十八岁,周武帝宇文邕得到斛律光的死讯,十分欢喜,竟下令赦免其境内的罪犯。北周灭北齐后,追赠斛律光为上柱国、崇国公。宇文邕指着诏书说:“如果斛律光还活着的话,我哪能跑到邺城来?”
武平四年(573年),高纬将兰陵王高长恭鸩杀,北齐进一步为北周统一北方铺平了道路。577年,北周武帝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亡。617年(大业十三年)李渊在次子李世民、僚属裴寂、刘文静等人的帮助下,在晋阳正式宣布起事。(618年)五月,隋恭帝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改国号为唐。
西晋刘琨(270年—318年)战于洞渦,失败后,开启北方十六国百年战争的局面,到空王佛(571年—641年)去世时已经是大唐盛世,太原也即将迎来北都(北京)的繁荣。空王佛的一生与刘琨的一生正好相反,他经历了大分裂时期的后期北齐、北周,也经历了隋、唐统一的盛世。
明清时期的西楚王村,古建筑较多,村里有20多座寺庙楼阁,始建时间虽无法考证,但推测大都在明清时间。
村里口口相传的建筑有:玉皇阁、娘娘庙、楚王庙、文昌庙、观音堂、黑虎灵官庙、真空寺、真武庙、三官庙(尧舜禹)、关帝庙、魁星阁、空王佛庙等等。其中楚王庙,建筑年无考,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重修空王佛庙碑记》中清晰地记载:“楚王庙,历年久远,因破损严重,无法修复,重建乐楼一座。”可见,乐楼建于楚王庙旧址,楚王庙的存在,也确实给史学家们,尤其是当地的史学家们提出一个问题,因为没有一个事物存在是无缘无故的。
如今的西楚王全村总人口3000余人,以农业为主,杏树、枣树、梨树、李子树种植是村里的特色。淳朴的人们通过辛勤劳动换来优美环境,村干部的领导带头作用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不仅要自扫门前雪,还要管到他人“瓦上霜”,以一家带动一条巷子,以一条巷子带动一条路,以一条路带动整个村子,增强了村民爱护环境的自觉。
村南的大禾现代农业示范园,作为全国四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区、国家级标准化农业园区以及太原市休闲农业示范点,已成为山西省和太原市重点农业建设项目。园区形成以观光旅游、休闲采摘、科技育苗、示范推广、实验培训的新兴经营模式。园区也被确定为中国农科院科研试验基地、荷兰瑞克斯旺种苗培育中心、山西种苗协会的新品种示范基地,成为山西省十大主题园区之一的“大禾高效蔬菜科技示范园区”。我们处处感受着这些基层干部奉献基层、干事创业的热情,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自信、他们的自豪。
以上为有记载的可查资料,那么“楚王村”这个村名是怎么来的呢?在近期的资料里面没有记载,我们进一步进行资料查阅。2700年前的大环境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东迁,历史上开始称为东周。鲁国历史《春秋》(五经之一)记事从公元前722年开始,所以又称春秋时期。
查阅资料,一部春秋史,半部都在讲晋楚争霸,争霸期间,没有在西楚王村及附近发生晋楚的接触,那么再查阅晋楚友好期和弭兵期有没有往来呢?
约公元前641年,晋文公重耳娶楚国南威,该女子是与后世越国西施齐名的美女,南威于后世成为古代美女的代名词之一。曹植的“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其淑媛。”至明清时期,将西施、南威并称,仍是当时士人的习惯,比如“羞堪比西子,真不愧南威。”
晋文公九年(公元前628年),楚国派斗章出使晋国,晋国派阳处父到楚国回访,晋楚两国恢复了正常外交关系。
对于潇河流域春秋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阳处父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在政治舞台的出现影响了千年。
阳处父(?—前621年),春秋时晋国大夫,因封邑于阳地(今山西省太谷县阳邑村),遂以阳为氏。明《徐沟县志》:“李青村,旧传大夫阳处父(周朝晋国大臣)巡游其地,无所称名,见桃李茂盛,因呼为李青。”而楚王村、李青村就是毗邻而居,当时应都是阳处父可以涉及的地方,阳处父也是“华而不实”典故的出处。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阳处父对赵盾的“以公谋私”谏言,导致自己被杀身亡,同时也在公元前621年就为公元前453年的三家分晋的晋阳大战埋下了祸根。
春秋阳邑城在日益强大的赵氏家族的庇护下,也得到了较为稳定的发展。历经了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1000余年。千年来谁来过这里,谁曾为这里建设付出努力,还在继续寻找历史资料,虽然目前还不知道千年来有哪些被遗忘的历史,但无论是哪朝哪代逐鹿中原,战火还算没烧到阳邑城。但是到了北朝时期,阳邑城迎来了它的千年大变局。北周建德年间(约572年3月—578年3月)向西迁徙10公里来到白塔村,兴建现在的千年太谷城。
而且在阳处父之后的晋楚交往中,产生的一句成语:楚才晋用,这也说明了当时两国往来颇多。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才,晋实用之。”
蔡国大夫的声子说“楚国人才很多,却被晋国所用。过去,楚国的臣子析公、雍子、子灵、贲皇等人逃往晋国,都帮助晋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想想看,楚国的人才逃到别国,给楚国造成了多大的危害!”
这段记载主要是伍举计划逃亡晋国时,发生的,最后伍举被楚王接回去了。楚庄王“一鸣惊人”的典故,就源于与伍举的对话,孙子是伍子胥。
考:晋与楚没有在此会战,留有古墓,当时正是两国外交关系建立,这里会不会是当初楚国的大使馆呢?
原因一:因晋楚外交关系建立的经手人是阳处父,阳处父在自己的封邑附近择地,为楚选择大使馆,不是没有可能。而且此处距离楚国隔着晋国都城,即使要暗通款曲,传递消息也不是很便利,便于晋国管理;
原因二:整个春秋时期,潇河南士大夫家族此消彼长比较繁盛,也正因为有了正式的外交关系,才会有后来的楚才晋用。
原因三:后来由于晋楚争霸、三家分晋、秦国一统,楚国大使馆失去了意义,虽然失去了使馆的意义,但正因为是阳处父亲手办理的事情,所以这一片也得到赵氏家族的庇护,时间长了,这一片成为村庄后,只是给后人留下,楚王村这个称呼。
原因四:该村建有楚王庙,因历年久远,无法修复,原址重新建了一座乐楼。
或者这里是哪位与楚国皇室有关的人物曾经的居住之所?
再或者,水洼和楚王的方言发音相似,或来自楚王姓氏您认为还有什么可能呢?
您认为哪个推理,更合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