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贯中*文化总第4111期 >2024-03-25编印

跟着科普去旅行
——参加香山摩崖石刻科普活动小记
刊发日期:2024-03-2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水歌儿
  3月16日,我们一大早出发,参加了“香山摩崖石刻科普活动”。还是在香山公园东门“勤政殿”门口集结,来自五湖四海的考察队员大约有十几位。召集人依然是上周的孔维一小朋友。与上周古树科普有所不同的是,更换了一位摩崖石刻的张帆导师。
  在两位二十多岁的小导师带领下,我们首先考察了乾隆御笔的“紫霞天”和“凤咮”石刻碑记。一路攀登,相继考察了“浮玉”“芙蓉坪”“湧鳌”碑石,香山公园的摩崖石刻,大多是乾隆的行书御笔,匾幅或大或小,内容包罗万象,可见乾隆皇帝也是一位颇爱挥洒的书家。在香山公园里,走不了几步便有一幅御笔提词,感觉除了公共场所,皇上的墨宝无处不在。此次考察中有一处“知时”二字御笔石刻与众多题词字体不同,竟然是一幅魏碑体,这在我所见到的乾隆字体中,算的上是稀有珍品了。
  考察接近尾声,张帆导师还带领我们亲手操作了一次。石刻拓片实践活动,在瓦当上洒水烘干,再铺纸阴湿,到刷色拓印等等,大家起初蹑手蹑脚有点生疏,继而便熟能生巧,临近结束时,大家新奇生趣意犹未尽。最后大家捧着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摩崖石刻于我而言并不陌生,因其均为我所擅长的书画、篆刻。退休前,只要有出差下乡,都要顺便自费考察一些书法碑刻古迹,摩崖石刻便是首当其冲了。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刻——岩画也属摩崖石刻之列。狭义的摩崖石刻则专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独特的石刻艺术,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它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直至隋唐宋元以来连绵不断。摩崖石刻蕴含丰富的历史人文价值。它将时代文字图像印记,直接雕刻在山崖石壁上。据清代金石学家冯云鹏《金石索》曰:“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清人叶昌炽《语石》认为:“今人见题名,或称之为摩崖,不知摩崖不皆题名也。即桂林诸山、诗、赋、赞、颂姑无论,唐宋《平蛮》诸碑、韩云卿《舜庙碑》,非巍然巨制乎?……晋、豫、齐、鲁间佛经、造像,亦往往刻于崖壁……盖摩崖,犹‘碑’也,为通称,为虚位,亦为刻石之纲,其文字则条目也。”据中国近代考古学奠基人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国金石学概要》指出:“刻石之特立者谓之碣,天然者谓之摩崖。”著名的金石学家徐自强和当代古建筑学家吴梦麟,在他们的新著《古代石刻通论》中认为:“摩崖石刻是石刻中的一个类别。所谓摩崖石刻,就是利用天然的石壁以刻文记事的石刻。”这里的摩崖石刻是专指文字石刻。但在说及石质造像时,往往又提到了摩崖造像。
  综合各位先贤学者对摩崖石刻的论述,一种认为摩崖石刻是专指石刻文字;一种认为包括石刻文字和造像。总的来讲,摩崖石刻不仅是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许多摩崖石刻为当朝文化名人所题,书法精湛俊美,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同时,这些不同年代、不同民族文字的摩崖石刻,或赋予历史使命之意趣,体量巨大、气势恢弘,为自然风景增添了一种厚重的意境与人文内涵。在中国名胜古迹和风景游览区,都程度不同地遗存着许多重要的摩崖石刻,相当一部分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石刻广泛地分布在山东、陕西、山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和福建等,字体包括篆、隶、楷、草、行,内容涉及宽泛,包括文学、人物生平、历史、医药和水利等等。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陕西汉中的(石门颂》(全称为《汉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后世简称为《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由当时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戎书丹刻于石门内壁西侧的一方摩崖石刻,是独特风格的隶书作品。现藏于汉中博物馆。《石门颂》歌颂了东汉汉顺帝时的司隶校尉、犍为(今属四川乐山)人杨孟文“数上奏请”修复褒斜道的事迹。整块摩崖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题额高54厘米。《石门颂》多用圆笔,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线条沉着劲道,结字舒展放纵,体势瘦劲,飘逸自然,素有隶书中的草书之称,是汉隶中的精品佳作。《石门颂》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与略阳的《郙阁颂》、甘肃成县的《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是汉代颂体代表作。
  短短一上午的香山摩崖石刻科普活动既饱了眼福,又增长了见识,还跟着导师饶有兴致地操作了瓦当拓片,结识了惺惺相惜的朋友,度过一个愉快难忘的周末。由衷地感谢香山公园科普团队的各位导师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