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宝太
大凡一处建筑,如果不是十分具有代表性,迟早是要退出历史舞台的,或拆毁,或坍塌。只有那些有纪念意义或特殊价值者,才会有幸被保留下来,传之后世。
清源水城内的民国清源县衙,就属后者。
叫它县衙,其实并不准确,这是民间习惯上的叫法,规范的名称是民国清源县政府。这座建筑修建之时,正值民国的中央政权由北京的北洋政府转移到了南京的国民党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取得政权后,对全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做了改革,其中县一级由县公署改为县政府,行政长官也由县知事改称县长。此时清源的县长叫尹北有,新县衙就是由他主持修建的,他也是清源县历史上第一位官职名称为县长的县行政长官。
这是一座在清徐县具有重要意义的现代纪念性建筑。它的建设,第一次在清源县数千年来中规中矩的传统建筑中注入了新的建筑理念,以中华古典式样中融入了大量西洋元素,特别是大门为欧洲哥特式风格,中西合璧,相得益彰,在低矮破旧平房林立的清源城中一出现,即如鹤立鸡群,让穿着肥大中式对襟布衫、宽腰细脚布裤的清源人目瞪口呆,连呼新奇。
这座建筑的出现,可以说标志着封建旧时代在清源县的真正落幕和现代文明新时代在梗阳大地的真正开启。
我查了一些资料,像这样保存原貌的民国县政府建筑,国内并不多,可与之比肩的只有建于1915年的民国上海县署,同样是座具有欧式风格的行政大楼,在今日黄浦区的蓬莱路171号。广西也有一座,不过是纯中式的。
这座行政办公建筑,从约1929年建成到1948年清源解放,共经历了三个时期,有15位行政长官在此主政。
第一个时期叫国民党训政时期,时间广义地讲是从1928年到1946年为止,但实际在山西终止于日寇入侵的1937年11月。尹北有当然是入住其中的第一人了。从他开始,到仅仅当了一个月县长就弃城南逃、致使清源沦陷的沈恭,这座建筑中共经历了9位主人(县长)。
除了县长,入住其中的还有县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
根据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县组织施行法》之规定,当时清源县政府下设了公安、财政、教育、建设4局和秘书、督学、技士、技佐、警佐、巡官及事务员等,除公安局外,其余工作人员均在此院内办公,约有100余人。
这一阶段,是民国时期清源县最为平稳安定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县政府践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逐步注重民生,开始为百姓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特别是由教育、建设部门负责的社会建设和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此外,公立和私立医疗活动也受到监管,行医需要取得执照,而婚姻、地契登记等事务也有了专门负责办理的民政人员。
第二个时期就是日寇占领时期,时间是1937年11月到1945年8月,共经历了5任伪行政长官(维持会长、县知事、县长)。
第一位是前清举人梁成哲,是位曾留学日本的高材生,清源城内今迎宪村人,人们习惯叫梁后头的那里。虽然他在任时也尽力维护中国人的利益,但终究难洗污迹,晚节不保。他自己也作诗自嘲:“汉奸洋奴任尔呼”。
在院中办公的当然少不了为侵略者服务的伪政权机构的工作人员,他们不过是日寇奴役、压榨清源人民的工具。最初的维持会下设政治、支应、总务三个股,开始只有10多人,到1937年底时已达到近百人。1938年春,维持会改组为县临时政府,不久又改为县公署,后再改回县政府,长官称县长或知事。伪县政权机构下设秘书室、总务科、财务科、教建科、司法科、治安科,后来将治安科改成了警备队,增设了情宣组,专搞情报工作,对付共产党抗日组织和进步民众的反抗。
由于是伪政权,在院内实际上的主人是趾高气扬的侵略者。当时清源县的最高主政机构并不是所谓的伪县政府,而是日军驻清源的警备司令部也称日军本部,伪县政府及其他伪政权机构的一切活动,都需要经日军本部的审查批准。不过他们不住在大院内,而在县衙的附近驻扎。占领初期,清源县日军驻扎较多,兵力相当于一个团,后来日军战线南移,驻清源县的日军才逐步减少,到1939年时有约一个营,1940年还有50多人。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越来越少,到1945年日军投降时,只剩下不到20人。人数虽时多时少,但颐指气使、发号施令的作派却没有因此而改变。
侵略者对全县政务的控制从来没有丝毫的放松,日军本部派出人员担任了县政府各个部门的顾问,监督指导县政。说是指导,实则事事听人家吩咐而已。当时不在此院中办公的伪警察所(后叫警务局)也有日本人派出的竹元晁教和古川茂担任教导官,指导、指挥全县警务。
与这个建筑关系密切、经常出入大院的还有日军侵略统治清源人民的帮凶新民会、合作社等机构的人员。
第三个时期是抗战胜利到清源解放的整整三年,即1945年8月到1948年7月。这一时期,这座建筑内只经历了两位长官。
民国34年(1945年)8月,日军宣布投降后,清源伪县长李其瑞立即召开会议,宣布他是阎锡山委派的县长,他一直维持到同年的12月底才卸任离开。同时,清源县迎来了民国政府的最后一位、也是最残暴、对清源人民糟害最深的县长侯绅。
这时的清源县政府是由日伪县政府原封不动地改头换面而来的,伪政权人员多数留用。在院内办公的工作机构设有秘书室、民政科、财政科、教育科、司法科、社会科、田粮科、地政科也叫地籍整理处。不在院内的机构则有警察局、爱乡团、保警队、特警组、国民兵团等机构。侯绅残酷屠杀、压榨清源人民的每一道政令、每一个耸人听闻的暴政包括围剿解放区、兵农合一抓丁抢粮、三自传训乱棍打人,还有每周一次专门研究屠杀计划的县政救会议,都是在这里制定、召开或发出的。
直至1948年夏清源解放后,这座见证了历史风雨的建筑物才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而今,当它在清源水城以一种新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时,这里,已成为一处供游人观光旅游的网红打卡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