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山水之间总第4105期 >2024-03-11编印

寒窑中走出的大将军
刊发日期:2024-03-1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韩玉林
  他是一位生长在农村,身居土窑洞,以农耕为业的人;但后来却为大唐江山的扩疆拓土、安邦定边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屡次被授为“游击将军”“左武卫将军”“右领军中郎将”“本卫大将军”“左骁卫大将军”……他就是古河东绛州龙门(今河津市)修村的薛仁贵。
  多年来,我不仅看过《薛仁贵征东》《薛仁贵传奇》的小说、电视剧,还看过《薛仁贵回窑》《汾河湾》的戏剧,听过单田芳演讲的《薛仁贵传》评书。基本上了解了薛仁贵传奇的一生,但一直没有机会去他的故居。2022年,因受疫情影响,省外游成了奢望,只能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省内转一转、看一看。8月7日至9日,趁暑假期间,我们老两口与女儿一家,自驾车赴晋南3日游。虽然三伏天,骄阳似火,天气炎热,晋南气温高达38℃,但我们下定决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第一站便选择了河津市,在我的提议下,第一个景点就是薛仁贵寒窑。
  薛仁贵是历史上真实的一个人,他的寒窑位于山西省河津市城区东4公里的修村。来到景区,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古牌坊,上面写着“薛仁贵故里”5个大字。牌坊上面雕刻着以麒麟为主的图案,麒麟在中国古代是杰出人才的象征。两边石柱上有4只头上尾下的石虎,寓意薛仁贵白虎转世的传说。独特石虎造型的石柱,成为入口牌坊一道别致的风景。
  薛仁贵(614年—683年),名礼,字仁贵。其六世祖薛安都、曾祖薛荣、祖父薛衍、父亲薛轨,先后在北魏、北周、隋朝任官职。到他这辈,父亲薛轨早丧,家道衰落。自幼家贫,但习文练武,刻苦努力,生得一副大身板,天生膂力过人。因生于乱世之中,未有什么发展,长大务农,娶妻柳英环。据史书记载,到30岁时,仍穷困不得志,他希望迁移祖坟,带来好运。妻子柳氏对他说:“有本事的人,要善于抓住时机。现在当今皇帝御驾亲征辽东,正是需要猛将的时候,你有这一身的本事,何不从军立个功名?等你富贵还乡,再改葬父母也不晚!”薛仁贵听了,觉得有道理,就告别妻子,去新绛城里找张士贵将军,应征入伍,开始了他驰骋沙场40年的传奇经历。
  恰在此时,唐军郎将刘君邛被高丽兵所围困。薛仁贵立即驱马驰援,单枪匹马,直取高丽首领的头颅,挂在马鞍上扬威示众,其余敌兵一看,十分畏惧,抱头鼠窜。于是高丽撤军,刘君邛也获救。此战役过后,薛仁贵名扬军中。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亲征高丽,攻夺安市城(今辽宁海城)。高丽派战将高延寿、高惠贞率兵20万,依山固守。李世民命李绩和长孙无忌,各率领一路人马合围。薛仁贵凭借自己的骁勇彪悍,身着白战袍,手持枪戟,腰挎两张弓,马背上挂着箭袋,大声呼喊着,横冲直闯,所向披靡。高丽兵闻风丧胆,溃不成军。唐军乘胜追击,斩杀高丽残兵。李世民远远望见穿白袍的青年,询问此人是谁?先锋回答说是薛仁贵。太宗大喜,当即传授给其金帛马匹外,还封他为“游击将军”。安市城大捷之后,唐军乘胜追击,接连收复了长期被高丽占据的盖牟城(今辽宁盖州市)、白岩城(辽阳市东北)等10余座城市。隋炀帝时,曾几次出征辽东未能收回,薛仁贵在收复辽东征战中,立了大功。
  薛仁贵自从参军后,几乎参与了初唐时期,开疆拓土所有的重大战役。他冲锋陷阵,骁悍壮勇,为将为帅,有勇有谋,曾5次东征,4次西征,两次平北,两次救驾,堪称一代英杰。创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诸方面在军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勋。薛仁贵为大唐社稷,东征西战,戎马倥偬一生。就在他69岁时,还亲自率军鏖战在云州疆场,再次击败突厥余党。薛仁贵长年累月征战,操劳军务,舍生忘死,为国效力,直至病逝于军旅,卒年70岁。朝廷追赠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官方护丧,归葬于河东龙门修村故里。
  修村东面紧靠高耸的土山岗,此岗原名卧虎岗。因白袍将军薛仁贵寒窑在此岗上,又有清乾隆皇帝手书的“白袍洞”3个字,故易名白虎岗。站在远处观全岗,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山岗形如卧虎姿态,虎头朝西,虎爪、虎肋、虎尾均可分清。真是天造地设,令人叹为观之。在白虎岗的下方,修建了一个2000余平方米的祭拜广场,气势宏大,让人眼前一亮。因烈日当空,停好车后,我们打着伞参观。在广场的中心轴线上,矗立着一尊高8米的薛仁贵塑像,他身披白袍与盔甲,骑高头战马,手握方天画戟。两侧为其麾下的八大总兵立像。南端的戏台,东西两侧的钟鼓楼,以及山岗上新落成的两座大殿,让原本荒凉的白虎岗有了生机。
  沿着建筑群的中轴线,我们从西向东上了山岗。经过最顶端的主要大殿后,一座低矮的砖砌小房出现在大殿后方,这里被称为白袍洞。供奉着薛仁贵夫妇泥塑像两尊,以及一匹白马。东墙镶嵌着大清乾隆六年石碑一块,门口还有运城市重点文物保护标志等石碑4块。门口有副对联,我记了下来,“三箭定天山,将军威名千秋重;一戟安社稷,英雄气概万古传”尽显薛将军之威仪。绕过白袍洞,后面就是真正的寒窑。寒窑坐东向西,长、宽、高均不过3米,是平辽王薛仁贵与其妻柳英环当年住过的地方。寒窑内的土炕、灶迹,为明末清初时重修。寒窑内摆放着一架废置的纺线车,一些破旧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锅碗瓢盆等,墙上挂着一张弓箭,为薛仁贵之子薛丁山少年时射雁的工具。寒窑内左边小屋为储藏室。这里木栏围墙,石榴树,石臼,俨然一个小型庭院。
  当年,薛仁贵因家境贫寒,到一户姓柳的员外家当长工。他为人厚道,干活实在,深得人们的欢心。后与柳员外之女柳英环相爱,遭到柳员外坚决反对,棒打鸳鸯,驱赶薛仁贵。但柳英环对爱情坚贞不二,一起离开家,居住到这孔寒窑内,以射雁、打柴、卖碳为生。站在寒窑前,我思绪万千,感慨良多,一代保唐名将,就是从这孔寒窑中走出来的。久演不衰的戏剧《汾河湾》,便是以此为背景编演的。柳英环那一句“出得寒窑用目观,一眼儿望见汾河湾”的唱词,便是此情此景的真实写照。
  寒窑西北侧有一小土丘,背靠白虎岗,南望汾河水,风水极佳,此处是薛仁贵的墓地。因薛仁贵曾被封为平辽王,所以又叫平辽王墓。该墓气势宏大,彰显出薛仁贵一生的丰功伟绩。从寒窑到这里,我们感受到:英雄从贫穷走向辉煌,不平凡的一生。墓碑前有条长150米,宽5米的将军道,呈阶梯式。道路两侧,依次排列着面朝墓地,侧立着的护墓石人像和石兽。来到射雁塔,一尊高约3米的薛仁贵石像,矗立在我们眼前,他手握弓箭,仿佛正在汾河湾上射雁。相传,这里是薛仁贵与妻子柳英环最初相识的地方。此砖塔有8节,塔身皆系有铃铛,微风吹过,传来悠扬悦耳的铃声。
  薛仁贵忠勇善战,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光耀千秋。人们以各种形式,传播着、怀念着。正史《新唐书》《资治通鉴》《山西通史》以及权威的《辞海》都作了记载。以小说、曲艺为代表的各种文学作品,不仅分布在全国各地,在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也有译本。从元代开始,薛仁贵就被搬上了戏剧舞台,有关剧目多达20余个。他跨越朝代,长久地流传着,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