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各州府都邑为了防御外患,保一方平安,均修城筑垣。清源县城始建于隋开皇年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清源县城初建时曾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原因,东门、南门和北门之后倒塌的倒塌、拆除的拆除,最后只剩下西门一座城门。“淹西关,带北关,城里头灌了个湖滩滩。”清源城因水而得名,白石河滋养清源古城的同时,也带来了水患灾害。“咸丰二年,白石河发大水,直啮西城门。水不没闸板者寸许,城中鸣钲号救,顷刻水缩,城赖以全。是岁复修瓮城,石坝。”从史料中也可以看出,建筑西城墙时就有了防御白石河水患的目的。
清源西城门为东西走向,原是清源县城通往西关及西边山一带村社的必经之门,其门面阔9米,门洞高5.7米,宽3.6米,城台9米,长14米,城楼通高13米,城台气势雄伟而又简朴大方,门额书“丰乐”二字,意寓期盼秋季丰收之乐。清康熙年间对城门进行重修,乾隆年间又因城门洞地势里低外高,在城门外增修瓮城十七丈以挡洪水入侵。历史上西门曾多次遭洪灾受损,但城门的主体建筑保存得还是比较清晰完整,直至今日,城台还是一处原质原貌的隋代古门洞,这样的城门洞在太原地区也仅此一处。
据郭会生老师介绍,作为清源古城的交通咽喉要道,西城门也是记录旧时城内外繁华往事的重要载体。昔日西城门外西关为清源贸易集散重要地区,城内外商品流通互换均通过西门,西门如同纽带一般连接着清源城乡经济。西关的数十家骡马店,迎送着邻县娄烦、古交之山民,他们常年驴骡单帮结队而来,或以物易物,或购置商货,络绎不绝。西门菜市坡的贸易大集也由来已久,有清以来日盛,每逢双日,沿山益果、平川米粟、土产瓜壶应有尽有。鲜蔬香果同各地商旅贸易,生意兴隆,日进斗金。自古便有“金张兰,银晋祠,不如清源的烂菜市”之说。
1958年,清徐中学成立,为解决学生住宿问题,学校在西城墙内坐西朝东方向,顺西城墙修建了两排明亮的砖砌窑洞供学生住宿。窑洞分上下两层,融为一体,冬暖夏凉,宽敞明亮。1958年,清徐中学扩大校园,经县政府批准,将西门里的十几户人家搬迁易地。从此西城门连西城墙一同括入清徐中学校园内,那时西城门楼已被拆除,仅剩城台一座,城门洞内泉水池还在,后便成了清中食堂天然的取水之源。1991年8月西门洞旧城墙遗址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伴随着清源水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如今西城门面貌已焕然一新,砖包城墙,北侧三十六间窑洞、室外台明、花栏墙及烽火台已全部修缮完毕,曾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瓮城也重现世间,焕然一新的西城门正精神抖擞地迎接八方来客。
西城门是清源古城历史变迁、文明发展的见证者,它不仅承载了清源古城门的独特记忆和文化内涵,更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护古建筑,不断发掘他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我们还有很多努力的方向。齐浩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