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醋都*文苑总第4098期 >2024-02-23编印

徐沟城隍庙山门的浪漫
刊发日期:2024-02-2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牛宝生
  一眼见到徐沟城隍庙山门的时候,就被其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三重飞檐景象所震撼,被其云兴霞蔚的气势所惊艳,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的句子便回响萦绕。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第一次初见时的感受。
  城隍庙始建于金大定年间,历代多有修葺。庙向南,东西宽29米,南北长100米,占地面积2900平方米。山门兼乐楼,翘角飞檐,神工鬼斧,面阔、进深均为三间。顶部是重檐歇山顶,下部是一座卷棚歇山顶抱厦。绿琉璃瓦剪边。与两侧的钟鼓二楼建成一体,前面均留有角门和插廊抱厦,这样的山门、钟鼓二楼联袂设计比较罕见。
  山门后部为乐楼(戏台)。明成化年间,时人将山门与乐楼合二为一,称为山门戏台。从外看是高大壮观的山门,从里看,在其设置的人行通道铺上台板,一个完美的戏台随即呈现。此样式在以后流行开来,几乎成为北方戏台的典型形制。戏台依附于山门,因此又称为依附式戏台。依附式戏台的好处有二:其一,戏台与山门结合后,可实现院落内的观戏场地的最大化。其二,戏台建筑的形制、规模和高度一般不宜超过正殿,但因其有表演献神功能,自然成为观众的“视觉重心”。这种礼制和表演功能的矛盾,在戏台与山门结合后得以解决,既然戏台既是戏台又是山门,其建筑高度以及建筑装饰等级,就可以按照山门的标准建造了。
  山门斗拱为单抄单昂造,昂头出龙形,耍头为卷云状,底层的华拱细微到毫无存在感,并加装了三福云的翼型拱做装饰。华拱被昂身替代,局部嵌入的做法,更是一枝独秀,昂身也雕刻得十分精细。古戏台迎面由四根柱子支撑,中部出大额枋,两端连接普拍枋与阑额。均匀分布着十一攒斗拱。最令人称道的是,斗拱底层之昂——雕刻的龙,意境深邃,潇潇洒洒,率真灵动,神采飞扬,正是当下甲辰龙年时髦的祝福语的最佳写照:龙行龘龘——龙嘴吐龙,小龙从大龙的嘴中吐出,龙子龙孙,龙的传人,生生不息。
  关于“龘”字的起源,有一个神奇的说法:在氏族部落社会中,女人生孩子时,会被部落里的巫医带到由几条龙组成的一个大的龙形器皿里。这个大的器皿上面有一个圆形的孔,妇女会把孩子生到这个孔里,孩子再通过不同的龙形甬道从龙嘴的口里生出去。不同的出口代表着不同的部落分支,从哪个龙口里出去就归属于哪个部落。这个龙形的器皿就叫做“龘”。因此,“龘”,便成了各个部落人共同的父亲。这一说法,不但诠释了“我们是龙的传人”说法的合理性,也成为一些古老的村镇至今还称父亲为“龘”的滥觞。由此可见,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古老文明里,我们炎黄子孙本就同根同源,血脉相连。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山门是鲁班神游徐沟时建造。当他漫游到群峦起伏的表里山河时,突然发现其腹地有一块平川百里、人杰地灵的宝地,当即决意在这里建一幢最能体现其风彩的云楼。某日夜半,风乍起,几番梁飞石走,一座重梁复栋、檐牙钩斗的巍巍山门门楼,披霞漫雾地耸立于徐沟县衙与文庙之间,因名其曰“栖霞楼”。
  山门曾置有抱柱长联:问尔生平,所作何事?欺人懦,诈人财,坑人命,占夺人田地,奸淫人妻女。罪大恶极,是不是?摸摸心头。想从前,机谋诡谲,还能用得着?到我这里,有冤必报。钩尔魂,灭尔产,荡尔家,降罚尔灾殃,灭绝尔子孙。神嚎鬼哭,怕不怕?睁睁眼睛。到此时,腥风恶焰,曾饶过谁来!横披:你可来了!        近年重新修缮后的栖霞楼,虽少了些历史沧桑,缺了点岁月包浆,依然初心不改,气象不凡,当年的范儿照旧,但仙乐铿锵,唱念做打,生旦净丑的大戏,只能在遐想中驰骋了。
  徐沟城隍庙骨子里的浪漫,自己感觉不出,旁人却看得真切。
  徐沟城隍庙山门大号栖霞楼,是其称谓上的浪漫;戏台与山门结合,重檐歇山顶、下部是一座卷棚歇山顶抱厦,以及山门、钟鼓二楼联袂设计,是其营造手法上的浪漫;所置的长联,是其诙谐诗性的浪漫;小木作斗拱昂雕凿的龙嘴吐龙,那是龙行龘龘的浪漫。山门栖霞楼,真的无愧于原门楼所悬匾额“天下第一楼”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