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才
春节,新春,即指中国农历新年。其历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仪式。后来,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各种庆祝活动,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春节,即今天人们普遍意义上的“过年”,是对一年之中首月首日的庆典与祝福。
但是,在今天看来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事,在古代却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探索历程。
那么,冬至、元旦、春节,究竟哪个是真正的岁首?
最早的岁首是冬至。冬至日最短,古人把冬至看作是节气的起点,黄帝历法、春秋时鲁国历法都以冬至为岁首,以冬至日的夜半作为起算的开始。杜甫《小至》诗:“冬至阳生春又来”。古人认为冬至阳气初动,故称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为一阳生,十二月为二阳生,正月为三阳开泰;秦汉之前,不同历法的岁首不尽相同。夏朝以正月为岁首,商朝是十二月,周朝是十一月,秦及汉初是十月。汉武帝太初立颁布后大一统时期的岁首是春节。先秦时期历法的不统一,被喜欢整齐划一的汉武帝结束。汉武帝制定的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自此,我国古代历法一直以正月为岁首。春节,原来的名称就是“元旦”——新的一年,日之初出,也叫元日。春节这个原初“元旦”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蜡祭,以捕获的禽兽祭祖宗、神灵。既是一种祭祀仪式,也是一种庆功狂欢节日。现代社会的春节,仍然延续着祭祀仪式,但走亲访友、休息娱乐的气息更浓厚了。
但是在以前,春节和过年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春节”起源于古代腊月的祭祀活动;而“过年”则是指立春的庆祝活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和过年的概念逐渐融合,它们都是指中国农历新年,只是在不同的语境和地区,人们可能会更倾向于使用其中一个词汇。
那么,既然过年作为一年的开始,为什么现在的过年不叫元旦呢?这就需要从我国的历法纪年和公元纪年的采用来说起。
公元是“公历纪元”的简称,是国际通行的纪年体系。传说是以耶稣诞生时为公历元年,这种纪年体系在欧洲各国普遍采用;而公元元年时,中国正好处于西汉平帝元始元年;中国从辛亥革命后的次年(1912年)起采用公历月、日,但同时采用中华民国纪年;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采用现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公用的纪年制度,即公元纪年法作为新中国的纪年制度。
公元纪年是当今世界最科学先进、序次相连、一目了然的纪年体系;国人起初用干支纪年法,但以六十年一甲子来记录,循环往复难免错乱;所以到汉代出版的《史记》中,司马迁开始尝试用皇帝(年号)纪年的模式,而一个皇帝的年号往往不止一个两个,有的甚至达十余个之多,这就更使数千年的历史纪实显得繁琐不堪、凌乱无序;因此公元纪年比起我国历朝历代以皇帝年号(如:永和九年、庆历四年春等)或国名(如:民国二年等)就是天花板级的存在。
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元,谓“始”;旦,谓“日”;“元旦”即“初始之日”的意思,通常指历法中的首月首日。在我国,“元旦”一词古已有之,我国历史上的“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但是,“正月”的确立,在汉武帝时期以前是很不统一的,历代的元旦(首月首日)日期并不一致。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新历年”或“公历年”。
俗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一项决议,把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列为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世界公认这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大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全球迎来首个“世界年”。特别是近年来,世界多地如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日本东京的东京塔以及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中心涅瓦河上的圣三一大桥等地标性建筑,在中国农历除夕之夜都点亮一抹醒目亮丽的中国红,向中国农历春节致贺。
春节走向了世界,这不仅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也促进了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以及对多元文化价值理念的认同与融合。
时至今日,过年,作为中华民族农耕文明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除了其远古传承的祭祀和庆祝活动所固有的仪式感外,其真正本质意义上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自我调节;是“童衣试稚子,寿酒劝衰翁”的亲情慰籍;是“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的市井浪漫;是“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的红火喜庆;是“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的任性洒脱;更是辛勤劳作的农人们重整旗鼓、再战来年的激情释放与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