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吧
冬藏的后沟
水歌儿
乍一看题目,你一定会觉得我要讲一段,穷山僻壤的凋敝故事。但我要告诉你的是:这是我此生走遍三晋大地沟峁山川,见到过最为神奇、惊艳的山沟之一。在这块黄土丘陵旮旯里,居住着七十几户人家,面积不足1.4平方公里的小山村,居然唤醒了国家级知名的文物保护大咖、教授、专家,聚集在这里发表了著名《后沟宣言》。这便是近日,我们几位老友,冒着数九刺骨的寒风,风尘仆仆去拜谒的民间文化遗存圣地——后沟村。
一进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堵高大而醒目的影视照片墙,这70多部影视剧,都是依托这块纯天然外景地拍摄的。剧名大都耳熟能详,更不乏明星大腕影像。再往前挪几步,便是一处壁立千仞,高约百十米的黄土丘陵断面,恍如一尊纹理清晰的树化石,又貌似一摞厚重的线装书。走近细看,是一幅沉积数亿年的黄土岩壁,赤裸裸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土壁下流淌着一条悠扬婉转的龙门河,河宽二三十米,长约20余公里,它跌跌撞撞绕过幻影分水岭,贯穿古往今来的山乡,踉踉跄跄地汇入潇河,加盟汹涌的黄河。
我们沿着洁白如银的冰面、鹅卵石堆砌的河堤,跨过一座敦厚的石拱桥,径直走进山村。村里的标志性建筑物,是几座巍峨而玲珑的寺庙。它们分别是观音堂、文昌阁、关帝庙、魁星楼和真武庙。时值严冬,庙宇屋檐、瓦楞以及树冠上,都覆盖一层斑斑驳驳的积雪,就连殿堂门拴上都挂满了霜花,空落落的庙宇正襟危坐在岭上,把守在必经道口及制高点。墙壁虽然被光阴冲刷得脱了相,但依稀可见,文革时残存的标语口号痕迹。
在我们同行中,有一位略懂易经的朋友,他登上观音堂钟鼓楼一角,放眼望去,啧啧称奇,他说:“真没想到,在这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山乡,居然蕴藏着如此出神入化的华夏文明大智慧。”边说边指点着依山傍水、二龙戏珠等一系列神机妙算,或棋盘式布局或品字型结构,无不深藏着风水的玄机奥秘。
我们从数百年的古戏台,到远古传承至今的土窑、砖窑、石板窑,都是冬暖夏凉的楼中楼,里外窑、窑中窑、上下窑,串联、并联相得益彰,别有洞天的系列民居,再到海拔落差数百米,错落有致却浑然一体的排水系统,宛若盘踞在地下一条行云流水的龙脉,千百年来呼风唤雨,确保百姓安居乐业。这是古建筑艺术的奇葩。我走一路拍一路,镶嵌墙壁上的神龛、栩栩如生的神兽门墩、就连铺设在地面凹凸不平的砖雕,我都蹑手蹑脚,唯恐践踏挫伤这些历尽千百年磨砺,与兵荒马乱、乱世风云,和自然灾害抗争过来的稀世遗存,难得的人类智慧结晶。直至手机内存爆满,依然睁大眼睛,舍不得落下一丝一毫的纰漏。尤其聚散有致的一棵棵生物化石般树木,有老态龙钟的国槐、古木参天的侧柏、铮铮铁骨的油松、饱经风霜的老榆树,虽然树种不一,树龄悬殊,但它们悬根露抓、遮风避雨,深深扎根在故土,熬过干旱洪涝、抵御雷电冰雹,历尽山摇地震,几经时代变迁,残留着兴衰痕迹,个别树木虽已体无完肤,依然拥抱着这片挚爱的故土,不离不弃。当我们离开时,天已被一片阴云笼罩,那些不甘心枯萎凋零极富有顽强生命力的树木,仿佛有一种灵性,伫立悬崖风口上,有站姿、有蹲姿,尤其千年古树也拄着拐杖,扶老携幼当我们久别的远亲,远远地向我们摇曳招手。
我忽然想到前些年,孩子归国后入职北京,同事听说她是山西人,以调侃的口吻给她讲述山西“两勾”的故事:一个车牌“L勾”,另一个车牌“J勾”。“L勾”的老板,在北京看房,边看边说:“这房不赖,把这个单元都给我留下吧!”售楼小姐说,那好啊!随后签约付款吧!老板说:“叫俩体格健壮的小伙子来!”售楼小姐纳闷儿!大笔款项支付,银行卡汇兑或转账即可,干嘛要壮劳力……正当她疑惑不解之际,老板的中巴轿车开到她面前,拉开车门让她看几大麻袋人民币……这一惊掉下巴的土豪举动,迅速传遍了大半个北京城。另一个是“J勾”老板,到国家展览馆参观车展,看到美国展销商的一款专为阿富汗沙漠战地制造的“悍马”车,战争结束后,卸掉防弹玻璃作为民用车销售,“J勾”老板一眼就看准了,马上把销售商叫过来,咨询这款车价位及存量,销售商说人民币100万一辆,现货有十辆。此老板说:“好!别展了,我包圆儿了。”美国商家一脸惊讶,从手机地图上使劲搜索,才从沟壑纵横处找到此客户的县份。一夜间这个故事从车展迅速传遍各地。
昨日从后沟回来,这个冬藏的古村落,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深深吸引着我,过电影似的在我脑海里盘旋。来年开春儿,我又要去北京了,我一定要告诉孩子,让她给同事们讲,山西远不止“L勾”“J勾”那两勾,更有着诸多如榆次后沟一般值得深挖细游的Logo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