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化*生活总第4087期 >2024-01-24编印

送粮
刊发日期:2024-01-2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张继源
  那是七十年代的某天早上,奶奶照例早早起床,打开窗户,里里外外打扫干净。“早起三光,迟起三慌。”是她老人家多年的口头禅,并多年付诸于行动实施。而我吸溜了一碗高粱面拌汤,吃了两张玉米面煎饼后,便用推车推着昨晚在大队米面加工厂加工的米面出发了。车上装着一口袋高粱面,一口袋玉米面,半口袋白面,半口袋小米,约有一百五十斤,这些粮食都是农业社社员分配的口粮加工而成,要辗转送到父亲所在的火车站,供母亲和弟弟妹妹们吃喝生活之需。“经济户,饿破肚。”因我爸是铁路工人,当时在农业社里没有劳动力,交钱领粮,明里暗里受制不少,直到我高中毕业后回村参加生产劳动,状况才稍加改善。
  约三里地左右,来到柳杜综合厂,这里的卡斯汽车上,早已装满了一桶一桶的化工产品即将出发。当我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地推到车前,好心的工人师傅便帮忙举到装货的车上,我也爬了上去。汽车便缓慢地开出厂门,沿着坑洼不平的乡间土路向省城太原驰去,一路无语,亦顾不上欣赏风景。过了迎泽桥,顺着迎泽大街来到五一广场距火车站大约数百米的地方,卡斯车便在路旁停了下来,车上的人帮我卸下来便出发了,人家只能送到这儿,车站前面是不允许货车通行的。我一次扛一袋,来回穿梭于广场车站好几回,每一袋粮都扛到候车室北同蒲线检票口附近堆放。等检票开始,又一袋一袋爬台阶放到车厢座位底下藏好,然后在自己视线范围内寻找座位,找不下便在车厢交接处站着,时不时瞅上一眼座位底下的粮食,不了解情况的人大都用鄙视的眼光交流并窃窃私语:“看,那小子是小偷。”不怨人家怀疑,自己看见自己也像。这儿读者有个正常的疑问需要作者告知,我们是铁路子弟,是有免费乘车证的,不用检票,类似于今日之绿色通道畅通自如,加上铁路子弟视路为家。
  下午三点左右,火车停靠宁武站,我立即采取紧急行动,将事先放到车门口的粮食卸到站台,因为本次列车停靠数分钟后便出发,终点站是大同,而我的目的地是从宁武修建的一条专用支线宁岢线,必须换乘类似于夹皮沟的小火车才能到达。由于经常晚点、误点,十次有九次赶不上进沟里的车,只好搭乘没有时间规定的货车,每列火车的尾部都有一个铁皮房子唤做守车,车长专用。线上各站职工家属均可自报家门,享受此待遇,其优惠待遇别人可望而不可及。
  从站台上再一袋一袋扛到行车调度室,我父亲在宁武站行车调度室呆过,徒弟们不少,说清楚是允许暂放等待的。坐在长条椅上,喝着大火炉上大铁壶里滚烫的开水,心一下放松了许多,人也悠悠然进入了梦乡。只是不争气的肚子咕噜咕噜直叫,燥得人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虽然拿着一堆米面,没加工成熟食之前也是枉然。不用说身上没钱,就是有钱也没个买的地方,宁武的那个站前饭店经常关门大吉,不在饭点是不会接待客人的。到第二天上午,从行车调度室再一袋一袋顺车皮扛到最后的守车上,如此来回又是几百米的路程,浑身软软的,腿绵绵的,脚底下像踩了云彩一样,有腾云驾雾的感觉。又是几个小时的颠簸,终于来到了目的地秦家庄火车站,到了自家的地盘。小站不大,六股道,父亲是站长。这里也是国防科工委太原卫星发射基地的最后一站。其保密程度老父亲八十六岁寿终前也未道过半字,隐约传说一些火车开到大山肚子里,飞机垂直起降,导弹发射井什么的也只是传说而已,反正是一个挺神秘的地方。
  粮送到了,吃过饭以后便是昏昏沉沉去睡觉,人活年轻,货卖时新,睡上一觉,啥也感觉不到了,毕竟当年是十八九的后生。然而,这将近两天四十多个小时的饿,在今天看来也是难以想象的,吃苦耐劳永远是战胜自己,克敌制胜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