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宝太
赵河口新村与旧村的分界标志
秋日的古交大山中,艳阳高照,凉爽宜人。山坡上,树叶红中泛黄,果实累累。牛羊点缀其间,有白有褐,远看就如同一朵朵会行走的小蘑菇。山脚的河滩上,红砖黛瓦,行人依稀,一片安详。
发源于狐爷山北麓的一条季节性小河流出不久,就岔分为二,各行其流,一直到了辛庄村附近,才重新交汇,同心合力注入汾河。远观其流经的区域,恰似一瓶状,因而得名原瓶河,后来讹成了原平河。河的两岸,就是原平川。
赵河口村就坐落在河的岸边,原平川上。
为什么要当警察?带着这个曾一次次面对、一次次思考的问题,我们走进了这个山区小村,探寻烽火岁月的历史,追寻先辈浴血的足迹,叩问自己从警的初心。
这个目前户籍上也仅有500来人的小村庄,却在抗战时期诞生了一支威震汾河两岸、让汉奸丧胆、敌伪难安的英雄队伍——这里,正是孕育了太原地区人民公安的温床,保卫工作的摇篮。
赵河口,原名河口,曾属交城县第五区,只因1958年古交工矿区成立后,与一同划入的原属阳曲县的河口村重名,才依村中多数人的姓氏改为赵河口。
84年前,在取得“晋西事变”反顽固斗争的胜利后,为了打击汉奸敌特的破坏活动,保卫根据地,根据党中央的指示,1940年1月17日前后,晋西北各县基本上同时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作为政府重要组成部分的清徐县抗日民主政府公安局,就在此地——河口村,这个滴水成冰、寒风呼号的交城县东北部山区小村成立了。
这个机构是在时任八路军独立二团武工队长张解华领导的队伍基础上组建的,共辖边山和平川两支公安基干游击队,也称公安警卫连,共70余人。平川公安基干游击队队长梁军,政治指导员赵良佐。而担任边山公安基干游击队队长的孙法,则还有另一个身份,是太原县公安局长,只不过他仍然是以清徐县公安局的一位队长身份来工作。因为当时清太徐的许多机构都是合在一起的,如县委就只有一个清太徐县委。政府倒是两个,但作为政府主要工作机构的太原县公安局却只停留于书面,并没有真正成立起来,其职责任务也是由清徐县公安局承担的,类似于今天的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因而,从诞生之日起,人们就习惯上称这个公安局为清太徐公安局,也就是如今清徐县公安局和太原市公安局小店分局、晋源分局的前身。
至于三个平川县为什么会跑到大山深处的狐爷山上联合成立公安局,还得从当时的斗争形势说起。彼时,日寇侵略势头正盛,已占领了太原全境,重要集镇均设立了据点,对沦陷区进行铁幕统治,特别是在平川地区,对中国人民的反抗更是防范严密,血腥镇压。刚刚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不久的八路军,只能是寻找敌人统治薄弱的山区,逐步开辟对日作战的根据地,以图反攻。隶属晋绥根据地的八分区当时就密集地活动于这一地带,交城、清太徐的抗日政权均设立于此,至今,在赵河口的周边还存有许多的斗争遗迹。从村口遥望,可见时任太原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周洪涛和八路军民运工作团团长董一飞(一说时任清源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洒血牺牲的青松岭。1940 年农历五月初三,他们抬着物资前往八分区汇报工作,行至赵河口村时被汉奸、日伪军盯上。为掩护其他同志转移,两位领导同志主动断后,双双壮烈牺牲,当地百姓将他们的洒血之地改名为青松岭。在村子西南方向的兆峰村,还有1944年2月11日陈毅同志为参加七大返回延安时的路居地兆峰兵站,这是八分区为接待、转送过往干部和物资而设立的武装交通站。再往外探,还有红军东征路居地、晋绥八分区旧址和睦联坡烈士陵园。赵河口山脚下的小路,曾安全护送过刘少奇、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杨尚昆、陆定一、陈赓、薄一波等重要领导人以及党的七大代表和其他干部三千多人,是党中央称赞的“钢铁走廊”。可以说,这里连土都是红色的,清太徐公安局诞生在这片红色的土壤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位正在村委会前晾晒黄豆的中年人姓张,他热情地领着我们从白色门楼下穿回旧村,找到了一处还算规整的砖房院,说这是当时村里的赵姓财主众多院落中的一处,原交城县五区的旧址。但现有证据只能证明此院是1947年时人民政权占用过,与公安局成立的1940年尚有距离。尽管如此,我仍大胆地猜测,公安局很有可能就是从这里走出。
经他指点,我们在村口的小桥上找到了一位身穿护林员服装的老人,姓赵,据说是赵河口村最年长的老人了,村里的旧事只有他能说清。但一番询问,才发现他也不过79岁,对于自己出生4年之前村里住过八路军的事情并无耳闻,至于公安局成立的事情更无从谈起。
看来,从村内找到清太徐公安局的遗迹是不太可能了,因为经历者或知情人全已作古,关于那段烽火岁月的记载,只能是留在公安前辈们只言片语的回忆之中。但我却觉得,赵河口给我们留下的,仍然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会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代公安人勇毅前行。
我们还是让思绪随着赵河口秋日的金风回到80多年前吧……
这个孕育了人民公安队伍的红色村庄很快就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鉴于斗争形势的需要,年轻的清太徐公安局成立不久,就冒着冬日刀割般的寒风开出了赵河口,奔赴前山和山下太原盆地的平原,驰骋在北起武宿、南达韩武堡、西自庙前山、东至同蒲线的广大地区,在疯狂的侵略者面前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亮出了手中的刀剑锋芒。
清太徐地处从延安通往华北以至华南各个抗日根据地的必经之路,是重要文件、重要领导干部、重要物资的通道,确保这条动脉的安全,就成了公安局的重要任务。
1941年5月下旬,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一支由抗大、陕公、鲁艺等根据地学校170余名男女青年学生组成的抗战队伍,由延安途经清太徐赴敌后开展工作。这些学生文化高、素质高,是党的宝贵财富,他们沿途的安全,上级十分重视。公安局与工卫旅二十一团等兄弟部队分段承担了护送任务,其中公安局负责从今古交山区的驻地一直护送到平川的徐沟县王答,期间不但路途遥远难行,更凶险的是要经过汾河、清源县城、太汾公路等日军的防线,沿途一百多里行程多为平川敌占区。为了确保护卫目标的安全,圆满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新生的公安队伍事先派人认真侦察了沿途地形,将每一个隐患都了然于胸,针对性地做了应急安排,随后全员上阵,终于护送着这支队伍安全通过敌占区。途中,为阻击敌人,有一个班的战士把鲜血洒在了交通线上。
紧接着的6月,公安局又承担了八路军总部炮兵团由晋东南返回延安的护送任务,也安全将其送入八分区根据地。此后还参加了护送彭德怀、刘伯承、陈毅等重要领导人往返延安的保卫任务,由于工作扎实,没有一次出现意外。
这支人民的队伍诞生于抗战的烽火中,脱胎于抗击外辱的人民军队,有着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此后经年,这支由中国共产党缔造的队伍,在镰刀斧头旗帜的引领下,在民族危亡时刻,自觉地担负起了争取民族独立自由的使命,在历史江海的剧烈浮沉中,穿风浪、闯激流,在汾水两岸展现出坚如磐石的笃定与信仰,神出鬼没,转战汾河西东,一次次动摇着侵略者殖民统治的根基。
为了打击日伪和汉奸的嚣张气焰,1941年的春天,局长张解华带队,长途奔袭,从山区星夜渡过汾河,深入到日伪统治严密的太原县和徐沟县交界的平川开展工作,宿营吴家堡(1952年与王家堡合并为王吴村,今属太原市小店区)。由于汉奸告密,凌晨时分,宿营的吴家大院被敌人悄悄包围,情况万分危急。有着多次与日寇交锋经验的张解华局长临危不乱,在做了简单的部署后,猛地打开大门,带头冲出,一枪就击毙了还在街上指手划脚的日酋丁田,并指挥队伍集中火力与敌人激战,又击伤了伪警备队长张宝七,迅速冲出重围,还缴获战马两匹,步枪手枪各1支,而自身仅一人轻伤,创造了平川突围战的经典范例。
当时的清太徐农村,汉奸暗探密布,日伪织就了一张严密的统治黑网,不断有抗日干部因之告密而被捕杀,严重地威胁着抗日工作的开展。张解华与之后的历任局长不间断地开展了拔除钉子的除奸行动。
赵河口村委会
张彪原本是抗日队伍中的一员,但这个本就动机不纯的投机分子受不了抗日队伍居无定所、风餐露宿之苦,没多久就偷偷跑下山去做了侵略者的走狗,疯狂地反噬抗日军民,因他告密而牺牲的同志达数十名,对抗战事业危害极大。为了尽快消灭这个凶恶的敌人,1942年秋天,张解华与榆太路西县委书记李景文、县委委员委员陈昌一道,在暮色中化装潜入了四门均有岗哨的孟封镇,大模大样地混入张彪的巢穴。在对门就是日伪据点的虎口中,他英雄虎胆,用杀羊刀迅速解决了这个甘为外敌鹰犬的叛徒、汉奸、特务,为清太徐人民除了一害。
在解放战争中,这支英雄的队伍参与了伏击汉奸、土匪队伍黑头军的战斗,匪首带伤而逃。为了彻底剿灭这一阻碍历史进步、反共反人民的反动队伍,时任局长张应武和县委其他领导设计,并多次亲自深入同情革命的医生家中,动员、促使其在敌人眼皮底下通过医疗手段,将这个从1930年代以来就危害徐沟、太原、太谷、祁县、清源、文水数县,恶贯满盈、曾被日寇和阎锡山寄予厚望的的匪首乔效曾除掉,加速了清太徐地区解放的进程。
据不完全统计,从抗战到人民共和国成立,清太徐公安局除掉的奸霸分子即有数十人,其中不乏隐藏极深、危害极大的暗探、汉奸,并配合主力部队多次作战,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传奇般的英雄也不可能常胜。在严峻复杂的斗争中,清太徐公安局也多次遭受挫折。在1942年初的小娄峰战斗中,清太徐抗日队伍折损过半,公安局也受到了重大损失。曾任边山公安基干游击队队长(太原县公安局长)的孙法就是在这次战斗中顽强抵抗后落入敌人的魔掌。4年后的1946年5月,在汾河边上的小东社,公安局再一次随县委被敌人包围,蒙受损失。
但是,这支从赵河口村走出、孕育于红色土壤的英雄队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他们没有被打垮,而是一次次顽强地重新站起,通过一次次的整合、缩编、壮大,经历了清(太)徐公安局——清源、太原、徐沟三县公安局——清太徐公安局——清源、太原、徐沟三县公安局的多次重生,不断磨砺自己的刀锋,锻炼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战斗力,始终以一把利剑的形象,插在敌人的身上,终于在党的指引下,迎来了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今天,我们站在赵河口的山头,回顾清太徐公安局一路走来的艰辛之路,追寻人民公安的忠诚之根,探索这支队伍由弱到强的顽强之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安队伍“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不由得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人民公安从哪里走来?除了赵河口这个地理位置,还有没有更多的根源?
人民公安从对党的绝对忠诚中走来。从在这个小山村诞生之日起,清太徐公安队伍就注满了对党忠诚的红色血液。我想,这正是确保这支队伍沿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一步步走向胜利的保证。旧址无存,但忠诚于党的灵魂永存。
人民公安从保卫和服务人民的初心中走来。清太徐公安建立之初,就由附近的贫苦农民组成,植根人民是本色,保卫人民是宗旨,服务人民是初心,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苦、痛,一直是人民公安不变的路线遵循。保持本色,方能根基永固。
人民公安从公正执法的价值取向中走来。清太徐公安虽诞生于乱世,但重政策、重证据、不杀无辜就是这支队伍始终坚持的原则,除奸铲霸数十人,无一枉纵。执法的力量来自公正,只有依法办事,才能昭信于民。
人民公安从刀刃向内的严格纪律中走来。严明的纪律是清太徐公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战争年代,他们执行纪律不手软,铲除奸霸先除叛,不懈追踪除掉投敌的副队长孟守信,教育了同志,纯洁了队伍。只有从严治警,才能锤炼出铁的作风,钢的意志。
84年栉风沐雨,84载沧海桑田。在伟大祖国乘风破浪的远航中,永不缺位的总有人民公安保驾护航的身影。他们怀着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在每一个急难险重的历史关头,以常人之躯担起了常人不可担之重,为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复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就是忠诚。
警魂永不变,警徽永向党。和全国200多万人民警察一样,今天,清太徐公安的接力者从未忘记为什么出发。
这忠诚,从在赵河口诞生之日,就溶化于队伍的血脉之中——
新的赶考路上,我们如何续写“忠诚”?
历史已经告诉未来。
历史,必在接续奋斗中更加灿烂。
未来,也必将在奋勇前行中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