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化*生活总第4079期 >2024-01-08编印

赶会
刊发日期:2024-01-0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张燕青
  赶会,这古老的风俗不仅沿袭下来,而且逐渐蔓延着,最近又听说,某村刚起会。
  我们村的会早就赶开了,村民完全俗化,不过住到城镇的,由主成客,回村到婆家、娘家、本家,朋友家且聚且餐,图个见面,一般必带礼物,不去会场。
  小雪节令过后,我们村的会就来了。早一两天委派村民划线,商贩们踩点儿买号,当天搭棚铺摊,蒜嘟噜,葫芦串,棉坎肩,大米小米,黄黑红绿花花豆,大中小玉米糁子,万能贴,粘鼠板,松紧鞋带口罩儿,瓶塞酒花锅盖儿,猫狗兔,锄耙撅,看起来一条街像个大杂货铺。
  赶会的街上,相看路人,大约这么四类,拎礼品进门的是赶嘴的(吃饭的);开小三轮多是卖货的,车夫好把式,突突突,捡空就钻,急着进,满满的货跟着摇摆;买货的,挨摊一家家过,这家问,那家砍;打扮的埋汰的,走路飞快的,大多是专职乞讨的,对会场不感兴趣,见门就进。几年前,一角毛票十来张足可以打发,不觉成了一块,其中的过度我没留意。主人多避免他们巷子里骂抠,吐唾沫,进院不等张口就迎出去送钱,绝不多给。而乞讨者很知趣,拿了钱,好话省了,疾步离开,如果不是钱,宁可不要,但狠话常撂下,给主家听到。
  此时家家户户门窗雪亮,他们早一两天割肉买菜,购瓜子水果,做起吃的来,甚至熬夜。此外,就连茶具,凳套,发型,从头到脚的衣服,一切明面上的物件都当回事,尽可能好些。
  他们还紧盯天气,阴了,唠叨,老天爷爷眉眼变得怕煞人,是要下了。下雨下雪就骂,看这天气非把会搅黄了!一旦太阳出来,午饭前说,这就上人呀!午饭后就说,会上该人多了!要是来人太少,自己安慰,客人不来主人的福!然后把姑娘女婿儿子儿媳叫过来一块吃。如果客人都来了,爱吹拉弹唱,就咿咿呀呀唱起来,做买卖的聊哪行赚钱,老愤青们牢骚看不惯的事,骂哪国的总统也保不定。等到开饭,拿出好酒,热好饮料,话题越来越多话越来越多,最后把微信都加上了。
  饭后,一一把客人送出门,看他们出了巷口,然后到屋里拉呱,某某喝多了,你听哪暴雷来的说!咱下次把粉丝里搁点黄瓜丝,就更鲜亮了!要不是,几年不见,某某老的,猫腰背锅的!
  从我小时候直到现在,我感觉待客基本没变,只是院里少了鸡鸭猪狗,没有了大杂院的紧张,多了宽绰敞亮的屋子,多了新鲜冷热菜。没有了给儿孙们二毛钱的情形,多了对他们几十成百花钱的感叹。少了要米面的乞丐,多了年轻的要钱的,少了大门道里的飞鹤凤凰自行车,多了门口的轿车。少了土路被风扬起的尘,多了村口路口一上午眼巴巴盯着行人搭讪的商贩。他们把小包装的米面粮油,礼品装的面包馍片奶八宝粥摆得像一堵展示墙,等着奔会场去的人们买。
  如果一定说说赶会的兴头在哪,我倒是难以言说;只是想说几句话,赶会是村庄一面镜子,照它的荣辱兴衰,起落回转。物质也好,精神也罢,在这面镜子里难遁其形。透过村庄这棵大树的枝叶经脉,还可以嗅到不远处的花香,看到不远处的果色。